[發明專利]海上油田組合調驅優化設計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320540.3 | 申請日: | 2020-04-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727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06 |
| 發明(設計)人: | 孟祥海;劉義剛;袁博;張云寶;王錦林;鄒劍;魏俊;柴世超;代磊陽;寧凱;姚傳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主分類號: | E21B43/22 | 分類號: | E21B43/22;E21B33/13;E21B43/20 |
| 代理公司: | 武漢聚信匯智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258 | 代理人: | 郝雅娟 |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濱海新區***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海上 油田 組合 優化 設計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了海上油田組合調驅優化設計方法及裝置,結合多個現行有效國家標準與石油行業標準,對參與組合調驅的各體系的表觀性能進行了規范且全面的測試,利用組合調驅裝置對影響組合調驅效果的段塞用量、順序和交替注入時機進行了正交設計實驗,通過壓力場數據對實驗結果進行評價,直觀且準確;通過現場實時生產數據對組合調驅方案進行反饋調整與評價,本發明充分考慮了組合調驅增油降水原理與現場實際,是一種科學和實用的組合調驅優化設計設計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海上油田組合調驅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海上油田組合調驅優化設計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大部分陸上老油田均已進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開采期,據統計,目前可采儲量的85%以上、年產油量的80%來自含水大于80%的高含水油藏,改善高含水油田水驅開發效果是油田開發工作的主體和重點。高含水油藏原始非均質性嚴重,加之長期水流沖刷逐漸形成的大孔道,導致注水沿大孔道或高滲條帶低效或無效循環,嚴重影響水驅開發效果和油田開發整體效益。
我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調驅技術的探索和研究,玉門老君廟油田自1957年就開始進行封堵水層的工作,1957年~1959年6月,共堵水66井次,成功率61.7%,七十年代以來,大慶油田在機械堵水,勝利油田在化學堵水方面有較快的發展,其它油田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八十年代初期進一步提出了注水井調整吸水剖面來改善一個井組或一個區塊整體的注水波及效率的新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機械和化學兩大類調驅技術,主要包括油井堵水技術、注水井調剖技術、油水井對應堵水、調剖技術、油田區塊整體堵水調剖技術和油藏深部調剖技術。相應地研制成功八大類近百種,堵水、調剖化學劑。總體來講,我國堵水調剖技術的研究內容和應用規模,其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①50至70年代,油井堵水為主,堵劑材料主要是水泥、樹脂、活性稠油、水玻璃/氯化鈣;
②70至80年代,隨著聚合物及其交聯凝膠的出現,堵水調剖劑研制得以迅速發展,以強凝膠堵劑為主,作用機理多為物理屏障式堵塞,以調整近井地層吸水剖面及產液剖面為目的;
③90年代,油田進入高含水期,調剖技術也進入鼎盛期,其中深部調剖(調驅)及相關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以區塊綜合治理為目標;
④2000年以后,基于油藏工程的深部調剖改善水驅配套技術的提出,使深部調剖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將油藏工程技術和分析方法應用到改變水驅的深部液流轉向技術中。處理目標是整個油藏,作業規模大、時間長。
目前,各油田正致力于研究適用于儲層物性及流體性質的組合調驅技術,該技術將交聯聚合物調剖堵水、微球深部液流轉向與表面活性劑洗油相結合,具有“一次作業,多重效果”的優勢。因此,針對種類繁多的調剖劑、微球及表面活性劑以及復雜多變的油藏條件,一種兼具單一體系評價篩選、多體系組合評價篩選以及現場應用評價的組合調驅設計方法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經調研發現,目前完善且具有系統性的組合調驅設計方法報道較少。一般采用室內驅替實驗方法,測試不同組合調驅體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以確定組合調驅參數。
現有的組合調驅設計方法具有以下不足:首先,在藥劑的篩選及性能評價方面具有一定盲目性且缺乏規范性,盲目性體現在缺少從種類繁多的調剖劑、微球及表面活性劑中選擇適用于目標油藏藥劑的原則,缺乏規范性是指在對初步篩選出的藥劑進行性能測試時缺乏相關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支撐,同時測試項目多樣性有待增加;其次,組合調驅設計考慮的因素不全面且實驗設計方法存在一定不足,考慮的因素不全面是指未能全面地兼顧可能會影響組合調驅效果的各個因素并對其進行實驗,實驗方法的不足是指在設計組合調驅實驗與實驗數據的采集與分析方面存在不足。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未經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2054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