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河床底泥原位修復毯及河床底泥修復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19062.4 | 申請日: | 2020-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9913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7 |
| 發明(設計)人: | 王迎蒙;葉根喜;劉永啟;石益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必藍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1/02 | 分類號: | C02F11/02;C02F3/32;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歡 |
| 地址: | 210001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河床 原位 修復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河床底泥原位修復毯,包括底泥修復層、水生植物層和基質層;基質層固定設置在底泥修復層上,水生植物層生長在基質層上;底泥修復層包括支撐骨架和裹附在支撐骨架外部的修復劑層。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河床底泥修復方法。本發明可有效避免河道清淤所帶來二次污染,同時避免對底泥生態平衡的破壞,使淤泥層消減,河道水體庫容變多,提高對河床底泥的凈化,從而達到縮短治理周期、明顯提高河床底泥修復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境治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河床底泥原位修復毯及河床底泥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不少城市的黑臭水體現象比較嚴重,得不到有效治理,即使短時間治理達標后又會存在復發現象,這些復發現象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由這些河床的底部淤泥持續向水體層散發有毒有害物質造成的。
底泥作為水生態系統的三大環境要素(水質、水生生物和底泥)之一,承擔著接納外源污染物和向水體中釋放營養鹽的雙重功效,在水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底泥由大量的營養物質(氮、磷、有機質等)組成,隨著其不斷的積累,不僅會對生存在其中的底棲生物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其所固有的營養物質也會隨著水體運動進入上層水體,使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濃度增加,加劇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和藻類水華暴發的機率。目前對城市河道底泥進行修復,主要是河道清淤、底泥覆蓋和底泥原味微生物修復這幾種方法。
河道清淤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但總體來說成本高。此外,要求在清淤過程中采取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對清除出來的污染底泥進行安全處理處置。底泥疏浚會把底棲生物、微生物一起帶走,打破長期形成的生態平衡,中斷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就會出現新的環境問題。
底泥覆蓋,即于污染底泥上部覆蓋一層或多層覆蓋層使底泥與上覆水隔開并阻止底泥中污染物的釋放,是另一種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污染底泥原位修復技術。底泥覆蓋技術存在的問題是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清潔泥沙等,來源困難。同時覆蓋會增加底泥的量,使水體庫容變小。
底泥原位生物修復是指在基本不破壞水體底泥自然環境件下,對受污染的環境對象不作搬運或運輸,在原場所進行生物修復。其局限性在于微生物生長的周期性導致技術的見效較慢,環境的復雜性導致微生物經常不能存活、培養失敗。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河床底泥原位修復毯及河床底泥修復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河床底泥原位修復毯,包括底泥修復層、水生植物層和基質層;
所述基質層固定設置在底泥修復層上,所述水生植物層生長在所述基質層上;
所述底泥修復層包括支撐骨架和裹附在所述支撐骨架外部的修復劑層。
進一步的,所述底泥修復層、水生植物層和基質層上等間距貫穿設有多個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基質層位孔狀結構,且基質層內沿其層寬方向等距離貫穿有多個通道。
進一步的,所述通道內沿其長度方向設有波浪結構的凸起。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骨架包括載體板和密布在所述載體板上的插入桿,所述修復劑層裹附在載體板和插入桿的外部。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骨架由可降解的植物纖維制成。
進一步的,所述修復劑層包括EM菌種、紅糖、蜂蜜、農用污泥、粘土,其中,各組分按重量百分配比為0.03-0.08%的EM菌種、0.06-0.16%的紅糖、 0.015-0.04%的蜂蜜、15-30%的農用污泥、余量的粘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必藍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南京必藍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1906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