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骨修復膜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11418.X | 申請日: | 2020-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4980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8 |
| 發明(設計)人: | 張文杰;蔣欣泉;殷實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F2/00 | 分類號: | A61F2/00;A61C8/00;A61L27/22;A61L27/50;A61L27/5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嚴晨;許亦琳 |
| 地址: | 200011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修復 | ||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骨修復膜。本發明提供一種骨修復膜,包括屏蔽膜本體,所述屏蔽膜本體的骨腔側上分布有溝槽,所述屏蔽膜本體中分布有生物活性物質。本發明所提供的骨修復膜不僅制備方法簡單,制造成本低,還同時兼具屏障作用、骨誘導性、骨傳導性,具有“三合一”效果,可提升缺損組織自身再生能力,加速牙槽窩頂部骨壁早期快速形成,可以有效提升牙槽位點保存及骨缺損修復的治療效果,具有良好的產業化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骨修復膜。
背景技術
牙齒拔除或缺失后,6個月內即發生迅速的骨吸收,并導致牙槽嵴63%的寬度丟失和22%的高度丟失,由此引起的牙槽骨量不足將影響后期活動義齒、牙種植等修復治療效果。通過牙槽位點保存減少牙槽骨吸收、促進骨再生可最大限度保護牙槽骨,同時避免后期組織增量處理,為獲得理想修復效果創造有利條件。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牙槽位點保存方法為:生物屏障膜聯合骨移植修復材料法。該技術利用生物屏障膜在骨面封閉骨缺損,配合骨移植物產生的支架作用以形成成骨空間。一方面由于骨移植物占據拔牙創空間,增加了拔牙窩感染的風險,其降解速度與牙槽窩骨修復速度不匹配,可能妨礙了后期的骨改建過程;另一方面,臨床上常用膠原膜作為屏障膜,其降解速度快,缺乏足夠支撐作用,且缺乏成骨誘導能力。
有研究表明,在拔牙后的4個月,僅使用生物屏障膜封閉牙槽窩,相較于骨移植物配合生物屏障膜聯合使用封閉的牙槽窩,有更多骨組織生成。這可能是由于,相比骨移植物的使用,牙槽窩內根方及中部血凝塊作為天然骨形成基質,參與到骨再生中,具有更為優異成骨能力,同時減少了感染風險。但生物屏障膜缺乏成骨誘導能力,仍然無法解決拔牙早期創頂部炎性浸潤、成骨速度慢等問題,最終導致牙槽嵴高度和寬度降低。
發明內容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骨修復膜,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明一方面提供一種骨修復膜,包括屏蔽膜本體,所述屏蔽膜本體的骨腔側上分布有溝槽,所述屏蔽膜本體中分布有生物活性物質。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屏蔽膜本體為層體,所述屏蔽膜本體的厚度為100um~1mm,所述屏蔽膜本體的骨腔側上設有創口接觸部。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屏蔽膜本體具有生物相容性。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屏蔽膜本體拉伸強度為0.5~15MPa。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屏蔽膜本體的材料為絲素蛋白。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生物活性物質選自細胞因子、短肽、病毒、小RNA、離子等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組合。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生物活性物質在屏蔽膜本體中均勻分布。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溝槽的深度為≤120um,溝槽的寬度為≤100um。
在本發明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屏蔽膜本體的骨腔側分布有多個溝槽,所述溝槽在屏蔽膜本體的骨腔側均勻分布,各溝槽之間的間隔距離為≤100um,各溝槽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
本發明另一方面提供上述的骨修復膜在牙槽位點保存材料和/或骨缺損修復材料制備領域的用途。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發明中所提供的骨修復膜的結構示意圖,其中,(a)為側視結構示意圖;(b)為表面形狀示意圖。
圖2顯示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骨修復膜用于牙槽骨再生的過程示意圖。
圖3顯示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制備獲得的帶有微溝槽結構的骨修復膜的實體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未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11418.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