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301843.0 | 申請日: | 2020-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08392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31 |
| 發明(設計)人: | 陳勉舟;馬超俊;陳應林;葉茂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08 | 分類號: | G01R31/08 |
| 代理公司: | 武漢藍寶石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42 | 代理人: | 謝洋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標簽 電纜 走向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方法及裝置,該方法包括:根據預定區域變內變電站的數量,確定各變電站的碼片序列,并將攜帶有變電站信息的調制信號通過接地網注入電纜進行傳輸;檢測獲取待測電纜上攜帶的信號,對注入的調制信號進行解調還原,基于所述待測電纜上檢測信號與注入的調制信號的相關運算,確認所述待測電纜兩端的站點信息,識別電纜走向。通過該方案解決了現有在線電纜識別方法無法對無標簽電纜進行走向識別的問題,可以準確識別無標簽電纜走向,縮短識別時間,保障了識別結果的可靠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力電纜檢測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電力電纜的鋪設密度也越來越大,使得電纜的維護和管理尤為重要,而正確識別電纜的走向及歸屬是電纜檢修、維護的重要前提,其準確性直接會影響人身和設備的安全。
針對于電力電纜的識別,國內外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離線識別和在線識別:離線識別主要以脈沖電流法為主,其識別準確度較高,但必須停電才能把脈沖信號加載到電纜上;在線識別主要以電磁耦合法為主,由于電磁耦合法受限于GPS同步信號的依賴,其在信號不穩定時很容易產生誤判,降低了電纜識別的準確度;而基于電磁感應原理和雙調制波的電力電纜識別方法,由于其耦合信號為高頻信號,在信號的傳輸過程中衰減較大,會影響電纜識別的準確度。在以上電纜識別方法中,均只適用于提前獲知電纜的歸屬標簽集,在完全無法得知電纜歸屬標簽集時,將無法對電纜進行識別。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方法及裝置,以解決的現有的在線電纜識別方法難以對無標簽集電纜進行走向識別的問題。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方法,包括:
根據預定區域變內變電站的數量,確定各變電站的碼片序列,并將攜帶有變電站信息的調制信號通過接地網注入電纜進行傳輸;
檢測獲取待測電纜上攜帶的信號,對注入的調制信號進行解調還原,基于所述待測電纜上檢測信號與注入的調制信號的相關運算,確認所述待測電纜兩端的站點信息,識別電纜走向。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裝置,包括:
注入模塊,用于根據預定區域變內變電站的數量,確定各變電站的碼片序列,并將攜帶有變電站信息的調制信號通過接地網注入電纜進行傳輸;
識別模塊,用于檢測獲取待測電纜上攜帶的信號,基于所述待測電纜上檢測信號與注入的調制信號的相關運算,對注入的調制信號進行解調還原,確認所述待測電纜兩端的站點信息,識別電纜走向。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變電站的數量確定變電站的碼片序列,將攜帶有變電站信息的調制信號通過接地網注入電纜進行傳輸;檢測電纜時,對注入的調制信號進行解調還原,基于待測電纜上檢測信號與注入的調制信號的相關運算,確認待測電纜兩端的站點信息識別電纜走向。從而解決了現有電纜走向識別方法無法對無標簽集電纜進行識別的問題,可以實現對無標簽集電纜走向的準確識別,增大電纜識別適用范圍,縮短識別時間。基于碼分多址,及檢測信號和注入信號的相關運算,可以簡單快速的得到電纜走向信息,保障識別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取其他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的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的無標簽集電纜走向識別方法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0184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分布式存儲方法及其裝置
- 下一篇:軟件的分離設計方法及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