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全自動差速烏龍茶顆粒成型設備及其成型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00175.X | 申請日: | 2020-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8071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4 |
| 發明(設計)人: | 陳建能;周喬君;袁彬;武傳宇;賈江鳴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23F3/12 | 分類號: | A23F3/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黃前澤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全自動 烏龍茶 顆粒 成型 設備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全自動差速烏龍茶顆粒成型設備及其成型方法。現有烏龍茶顆粒成型設備揉捻效果差。本發明的旋轉軸上設有棱骨一和螺旋條,錐筒內設有棱骨二,成型球體內設有棱骨三和棱骨四;旋轉軸置于錐筒和成型球體內,旋轉軸由加壓機構實現加壓和旋轉;錐筒和成型球體同步轉動,旋轉軸與成型球體轉向相反;茶葉分兩次上料并由錐筒輸入到成型球體內,在成型球體的棱骨三和棱骨四以及旋轉軸的棱骨一差速揉搓作用下翻滾、揉搓和擠壓,且第二次揉搓力大于第一次;揉搓過程中,球體開合機構實現成型球體鎖定在閉合狀態;茶葉成型后成型球體張開下料,球體開合機構實現成型球體鎖定在張開狀態。本發明在保證烏龍茶茶葉品質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茶葉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差速烏龍茶顆粒成型設備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顆粒茶成型工藝,采用手工包揉的方式,生產效率低,茶葉衛生得不到保證;80 年代引入中國臺灣平板機及速包機進行顆粒整形,操作繁瑣,勞動力大,操作人員安全性得不到保證,每人每天烏龍茶包揉成型只有18~25Kg。
壓茶機的出現使茶葉成型變得簡單,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壓茶機的成型工藝主要靠擠壓,改變了傳統的揉、壓結合,大大影響了茶葉的品質,如毛茶色澤較深暗,沖泡展葉快,不耐泡等,從而使得壓揉技術的推廣受到了限制。
另外,現有技術文獻公開的烏龍茶成型設備也存在各種缺陷。如授權公告號CN208354488U的實用新型專利“一種新型顆粒烏龍茶成型設備”,公開了一種顆粒烏龍茶成型設備,包括機架、錐形筒體、包揉球斗、包揉錐軸和PLC控制裝置,該裝置工作時通過提升機將茶葉物料喂入錐形筒體,錐形筒體及包揉錐軸轉動,以將茶葉包揉球斗內,通過包揉球斗和包揉錐軸的差速轉動對茶葉進行揉捻,包揉錐軸向下移動加壓,反復多次,使茶葉達到顆粒狀。但是其控制包揉球斗開合的氣缸與機架相連,使得包揉球斗無法轉動,在揉捻時只有包揉錐軸主動對茶葉起到帶動揉捻作用,靠近包揉球斗的茶葉只能通過茶葉間的摩擦力帶動轉動,所受揉捻力小,導致揉捻效果差。其包揉球斗側壁棱條沿球斗經線豎直分布,棱條側壁沒有坡度,使茶葉在揉捻時只能橫向轉動,導致部分茶葉所受揉捻力過大而破碎,影響揉捻效果。其通過氣缸帶動包揉錐軸上下移動加壓,沖擊力過大,無法精確控制施加壓力,使用不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自動差速烏龍茶顆粒成型設備及其成型方法,在保證烏龍茶茶葉品質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能夠以流水線形式自動對烏龍茶茶葉進行顆粒成型,使用方便,節省了人工。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一種全自動差速烏龍茶顆粒成型設備,包括螺旋推進機構、加壓機構、成型機構、球體開合機構、提升機、帶傳動機構、機架和控制器。所述的螺旋推進機構包括旋轉軸和旋轉軸法蘭;旋轉軸豎直設置;所述的旋轉軸包括一體成型的圓軸段一、圓軸段二和半球面段,圓軸段二設置在圓軸段一和半球面段之間,且半球面段位于最底部;半球面段底部位置設有兩個第一棱骨組,所述的第一棱骨組由呈弧形且逐漸向半球面段頂點匯聚的n條棱骨一組成, n≥3;棱骨一焊接在半球面段上;棱骨一最高位置點處的切線與該點所在半球面段經線成一夾角,且各棱骨一最高位置點處的切線切角均相等;圓軸段二上焊接有螺旋條,圓軸段一與旋轉軸法蘭焊接;各棱骨一的旋向均與螺旋條的旋向相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理工大學,未經浙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0017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