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痤瘡的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294540.0 | 申請日: | 2020-04-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8852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向東;任月月;熊艷登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得軒堂護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489 | 分類號: | A61K36/489;A61K9/08;A61K47/32;A61P17/10;A61P29/00;A61P31/02;A61P31/04;A61K31/04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50014 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國家***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痤瘡 制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痤瘡的制劑。所述治療痤瘡的是由苦參提取物2?20g、冰片0.1?0.5 g、薄荷醇0.1?0.5g、甘油10?30g、聚乙烯醇0.5?80 g、純水至1000ml制成。本制劑對皮膚有抑菌抗炎作用,達到治療痤瘡護膚的良好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衛生保健護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痤瘡的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痤瘡是一種與分泌功能失調有關的毛囊 、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 。皮脂腺多開口于毛囊口,一旦毛囊口阻塞,過多的皮脂代謝產生的過多的脂肪酸的刺激以及封閉環境中過度增殖的痤瘡丙酸桿菌的作用,使皮膚產生了炎癥反應,因此痘痘的表現從輕到重是白頭黑頭粉刺、炎性丘疹和膿皰、囊腫和結節, 而發紅和化膿的痘痘是有細菌感染存在的。
常用治療方法有:口服抗生素、維A酸類或雌激素、糖皮質激素藥物對抗治療,局部使用維A酸類、過氧化苯甲酰、抗生素類、壬二酸、硫磺洗劑等。
但人們仍然在探索和研究更新、更有效的產品,使其能夠對治療痤瘡產生作用,為痤瘡患者服務。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治療痤瘡的制劑,外用涂抹,治療痤瘡,健康膚質。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治療痤瘡的制劑的制法,使其能夠批量生產。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痤瘡的制劑是由以下幾種物質及比例組成:苦參提取物2-20g、冰片0.1-0.5g、薄荷腦0.1-0.5g、甘油10-30g、聚乙烯醇0.5-80g、純水加至1000ml。
本發明制劑中苦參提取物以苦參總生物堿計量。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痤瘡的制劑其制備方法:
(1)將聚乙烯醇加入500ml水中加熱攪拌溶解后加入苦參提取物攪拌95℃1小時;
(2)冰片與薄荷腦研磨溶解后加入甘油混勻后加入(1)溶液中,加水至1000ml攪拌均勻,濾過,灌裝,包裝,檢驗,即得。
上述配方中,苦參為豆科多年生落葉亞灌木植物苦參(Sophoratlaveseens Ait.)的干燥根.又名苦甘草、苦參草、苦豆根、西豆根、苦平子、野槐根、山槐根、干人參、苦骨等。苦參性苦、寒。具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等功效;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藥理試驗和臨床觀察證明(1)抗寄生蟲作用.苦參能抑制或殺滅藍氏賈第鞭毛蟲和阿米巴原蟲.在體外其醇浸膏有抗滴蟲作用。以苦參為主的復方制劑在治療血絲蟲病引起的乳糜尿方面效果顯效.表明了苦參有抗血絲蟲的作用。(2)抗菌作用苦參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鏈球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結核桿菌和皮膚致病性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作為一種中藥抗菌藥毒副作用小,治療效果好,不易產生耐藥性。苦參對瘙癢性皮膚病及細菌、真菌(如毛癬菌、黃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糠秕孢子菌)、昆蟲、原蟲(如賈第蟲病)所致的皮膚病療效顯著。現代藥理研究證實,8%一35%苦參煎汁對許蘭氏癬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真菌有抗菌作用.并可殺滅陰道滴蟲。苦參還可用于治療慢性結腸炎、滴蟲性腸炎、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慢性遷延性菌痢。D毛乓對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的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cPS)感染具有有一定的療效。(3)抗炎、抗過敏和抗平喘 苦參素對多種致炎劑誘發的動物炎癥有抵抗作用。鄭萍等陶發現氧化苦參堿可降低ICAM—l(細胞間粘附分子一1)表達。使其與白細胞的相互作用減弱從而減輕炎癥活動性。同時降低NF—KB活性.阻斷炎癥的關鍵啟始步驟及其次級炎癥。張琪I=Sl發現氧化苦參堿對過敏反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機制在于抑制IgE及其特異性抗原引起的肥大細胞組胺釋放。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得軒堂護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貴州得軒堂護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29454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