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共形微波天線的設計與輻射特性建模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230634.1 | 申請日: | 2020-03-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284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25 |
| 發明(設計)人: | 羅康;孟進;葛松虎;劉宏波;郭宇;李毅;朱丹妮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30/30 | 分類號: | G06F30/30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馬輝 |
| 地址: | 430000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波 天線 設計 輻射 特性 建模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共形微波天線的設計與輻射特性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基于窄條式安裝背景環境和寬帶通信業務需求設計共形微波天線,采用L?型探針在矩形輻射貼片寬邊耦合饋電的結構;根據等效傳輸線模型計算天線主模所對應的諧振頻率,然后根據等效傳輸線模型對等效介電常數、縮短因子進行修正;計算天線高頻諧振頻點,并擬合出低頻諧振頻點;根據通信業務工作頻段計算天線初始結構尺寸;當天線諧振頻點滿足設計要求后,根據獲得天線初始結構尺寸建立三維電磁仿真模型;根據三維電磁仿真模型確認天線性能,根據應用場景對天性的性能要求進行天線封裝設計。本發明能更好的滿足實際環境的需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天線設計封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共形微波天線的設計與輻射特性建模方法。
背景技術
天線作為通信系統的射頻輸入/輸出端,在電磁性能滿足要求的同時,還需要兼顧其結構形式,以便與系統兼容,并且還需要考慮設計成本與周期。當留給天線的設計空間為窄條式且需背饋時,要實現寬帶定向輻射,并兼顧交叉極化,通常設計思路是:在傳統窄帶背饋微帶天線的基礎上拓寬帶寬,或者在寬帶定向天線的基礎上調整結構為窄條式。然而,目前相關研究未見公開報道。
傳統微帶天線寬帶技術有:縫隙耦合饋電技術(DOI:10.1109/TAP.2004.838796),結構簡單、帶寬較寬,但縫隙耦合不能實現背饋;Esin采用增加介質基片厚度拓寬阻抗帶寬到10%(DOI:10.1109/TAP.1986.1143890),然而增加基板厚度會增加饋電探針長度,進而引起天線自身電感值的增加,并限制帶寬的進一步展寬。在背饋條件下拓展微帶天線阻抗帶寬的典型技術有:在輻射貼片上刻蝕槽縫使得電流在縫隙邊緣產生新的諧振,如T.Huynh提出的U型槽矩形貼片天線(DOI:10.1049/el:19950950),Kin-Fai?Tong采用FDTD法數值計算(DOI:10.1109/8.865229),提出采用較厚的微波介質板(εr=2.33)而非泡沫層,可使U-型槽微帶天線帶寬拓展到27%;類字母型輻射貼片以激勵起多個高次諧振模式,如R.T.Cock提出的ψ-型貼片天線(DOI:10.1109/APS.1987.1149998);在靠近饋電探針末端的輻射貼片引入電容效應以調諧探針的高電感,如P.S.Hall提出的基于細圓環縫隙的探針電感補償天線(DOI:10.1049/el:19870434);在饋電結構中引入電容效應以調諧探針的高電感,如K.M.Luk提出的傳統L-型探針耦合饋電微帶天線(DOI:10.1049/el:19981009)。現有的中國發明專利L型探針饋電的雙頻微帶天線(申請號201811224145.4)、一種L型探針微帶天線(申請號201510329899.6)、L型探針饋電的寬帶多線極化可重構貼片天線及設計方法(申請號201810924098.8)、L型探針饋電寬頻帶圓極化貼片天線(申請號201610652447.6)等均直接采用仿真軟件分析L探針在貼片長邊饋電的情形。
然而,上述天線輻射貼片寬度均大于0.4λ,地板寬度通常大于1.0λ,不滿足特定環境下的天線窄條式設計(貼片和地板寬度均不大于0.22λ),且未對L型探針耦合饋電天線的寬帶特性進行定量解析分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共形微波天線的設計與輻射特性建模方法,更好的滿足實際環境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共形微波天線的設計與輻射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基于窄條式安裝背景環境和寬帶通信業務需求設計共形微波天線,采用L-型探針在矩形輻射貼片寬邊耦合饋電的結構;
b.根據等效傳輸線模型計算天線主模所對應的諧振頻率,然后對等效介電常數、縮短因子進行修正;
c.計算天線高頻諧振頻點,并擬合出低頻諧振頻點;
d.根據通信業務工作頻段計算天線初始結構尺寸;
e.當天線諧振頻點滿足設計要求后,根據獲得天線初始結構尺寸建立三維電磁仿真模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23063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獲取人工濕地修復填料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邊緣計算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