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快速原位整治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橫梁結構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218232.X | 申請日: | 2020-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2163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23 |
| 發明(設計)人: | 姚志雄;吉磊;劉耀星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工程學院 |
| 主分類號: | E01B2/00 | 分類號: | E01B2/00;E01B37/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信立達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陳炳萍 |
| 地址: | 350118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快速 原位 整治 鐵路 隧道 底板 病害 橫梁 結構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用于快速原位整治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橫梁結構及方法,涉及鐵路隧道底板病害治理技術領域,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軌道兩側等間距的多個注漿孔;注漿孔內設有注漿體;軌道底部等間距設有多個橫梁,橫梁固定于軌道與注漿體的端頭之間。該橫梁結構在不動原有鐵路軌道的基礎上,采用“隧底結構錨注+橫梁一體化”通用技術對運營鐵路軌道進行架空固定,便于對鐵路隧道底部結構下沉、隧底翻漿冒泥等病害進行快速整治;該方法快速高效,可利用維修天窗施工、不影響列車正常運行,不僅能對軌道結構偏差進行精確調整,并可對隧底相關病害進行原位徹底處治,適用性強,特別適用于隧底病害規模較大又不允許中斷交通的情況,實踐應用價值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鐵路隧道底板病害治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用于快速原位整治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橫梁結構及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及投入運營,由于受自然因素、施工質量和運營環境等綜合影響,且在大軸重列車荷載長期反復作用下,加之地下水潛蝕及水力沖刷效應,隧底軟弱夾層中的細顆粒流失,隧道底部結構出現脫空、混凝土底板出現開裂破損,導致隧底出現下沉、翻漿冒泥等病害,或由于應力調整導致軌道出現隆起變形等病害,對列車的行車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無砟軌道對隧道仰拱、底板等下部結構質量要求較高,隧道底板產生的局部質量缺陷,都會嚴重影響鐵路工程的整體質量,必須進行徹底整治,確保鐵路運營安全。
目前,關于鐵路隧道底板病害形成機理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研究,關于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快速處治措施也缺乏成熟的成套技術,特別是針對運營鐵路(普通、客貨及重載)隧道底部結構出現的下沉、隧底翻漿冒泥等病害問題,對軌道的平順度、列車行駛穩定性等影響較大,也對列車的行車安全及鐵路隧道的耐久性影響極大。由于受既有鐵路隧道天窗時間短、操作空間有限、施工環境惡劣、限速條件苛刻等因素限制,對快速高效、不影響行車的鐵路隧道底部病害通用整治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本發明旨在對鐵路隧道病害特點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大量工程實踐經歷,提出一套針對運營期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快速整治方法,對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治理具有較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快速原位整治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橫梁結構及方法,該橫梁結構能夠在不動原有鐵路軌道的基礎上,采用“隧底結構錨注+橫梁一體化”通用技術對運營鐵路軌道進行架空固定,從而便于對鐵路隧底整體強度不足、隧道道床或仰拱及填充層出現結構性破壞、隧底隆起、下沉或出現翻漿冒泥等病害進行快速整治;該方法快速高效,可利用維修天窗施工、不影響列車正常運行,不僅能對軌道結構偏差進行精確調整,并可對隧底相關病害進行原位徹底處治,適用性強,特別適用于隧底病害規模較大又不允許中斷交通的情況,實踐應用價值大。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用于快速原位整治鐵路隧道底板病害的橫梁結構,包括位于軌道兩側且等間隔鉆取的多個注漿孔;所述注漿孔內設有由漿液形成的注漿體,所述注漿體的頂面與注漿孔頂端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軌道底部等間距設有將軌道的線路架空的多個橫梁,所述橫梁固定于軌道與注漿體的端頭之間,所述注漿體的端頭與橫梁固定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工程學院,未經福建工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21823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