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人機工程學的霧霾防護口罩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210359.7 | 申請日: | 2020-03-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96938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9 |
| 發明(設計)人: | 靳文奎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林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41D13/11 | 分類號: | A41D13/11;A41D27/20;A41D31/02;A41D31/04;A41D3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邢文月 |
| 地址: | 210037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人機 工程學 防護 口罩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人機工程學的霧霾防護口罩,屬于衛生防護用品領域,包括可多次使用的口罩主體及連接于口罩主體兩側的掛耳帶,所述口罩主體的上端內設有一條鼻梁夾片;所述口罩主體外側面的豎直中心線上固定有一個或兩個固定夾子,所述固定夾子上粘貼有一只防護袋,且防護袋的袋底部與固定夾子固定連接,初始狀態下,所述防護袋呈收卷狀態并被固定夾子夾持;所述口罩主體的周邊輪廓符合人體面部對應口罩部分,所述口罩主體內部設有沿其周圈分布的環形氣囊;所述口罩主體上固定有兩根分別位于鼻梁夾片兩端側的彈性綁帶。本發明可大大降低口罩上的病菌在室內擴散的可能,且口罩使用時與面部的貼合緊密性較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衛生防護用品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基于人機工程學的霧霾防護口罩。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空氣質量也在積聚下降,霧霾天氣越來越頻繁的出現,為了保證人們的呼吸健康,衛生組織開發了防霧霾口罩,這種口罩的細密度更強,能夠有效防止pm2.5的侵襲。目前市場上廣泛使用的防霧霾口罩,是由抗菌面料、保暖填充物、濾片構成,濾片中加有活性炭,屬于一次性口罩。為了節約配件材料和便于應用,可多次使用的口罩已被生產出來,但其每次使用后,需要將使用過的口罩置于室內以備下次使用,而使用過的口罩上可能攜帶有病菌,若不采取措施,病菌易在室內擴散,不利于健康。另外,現有的口罩使用時與面部貼合不夠緊密,防護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發明內容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基于人機工程學的霧霾防護口罩,其可大大降低口罩上的病菌在室內擴散的可能,且口罩使用時與面部的貼合緊密性較高。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人機工程學的霧霾防護口罩,包括可多次使用的口罩主體及連接于口罩主體兩側的掛耳帶,所述口罩主體的上端內設有一條鼻梁夾片;所述口罩主體外側面的豎直中心線上固定有一個或兩個固定夾子,所述固定夾子上粘貼有一只防護袋,且防護袋的袋底部與固定夾子固定連接,初始狀態下,所述防護袋呈收卷狀態并被固定夾子夾持;所述口罩主體的周邊輪廓符合人體面部對應口罩部分,所述口罩主體內部設有沿其周圈分布的環形氣囊;所述口罩主體上固定有兩根分別位于鼻梁夾片兩端側的彈性綁帶。
進一步地,所述口罩主體包括由外至內依次設置的外防護層、過濾防護層和內防護層,所述鼻梁夾片設于外防護層和過濾防護層之間。外防護層、過濾防護層和內防護層都能起到防護效果,從而能夠實現高效防霧霾功能,鼻梁夾片的設置位置可避免其暴露,也可避免鼻梁夾片的設置影響口罩與人體面部接觸的舒適感。
更進一步地,所述鼻梁夾片通過粘膠固定在外防護層上,所述彈性綁帶連接口罩主體的一端位于外防護層和過濾防護層之間,且彈性綁帶的連接端固定在外防護層上。在捏緊鼻梁夾片時,會帶動外防護層移動,同時能推動其內側的口罩部分移動,即能使得口罩各層物料的相應處隨鼻梁夾片同步發生形變,同理,也能使得口罩各層物料的相應處隨彈性綁帶同步發生形變,從而有利于促進口罩上端與人體面部的緊密貼合。
更進一步地,所述環形氣囊設于過濾防護層和內防護層之間。可在避免環形氣囊與人體面部直接接觸(避免環形氣囊與人體肌膚接觸帶來的不適)的條件下盡可能使得環形氣囊能夠近距離接觸人體面部,從而能夠確保環形氣囊能夠促進口罩周側與人體面部緊密貼合。
進一步地,所述口罩主體豎直中心線的中部向外側凸出,且該豎直中心線由上至下形成上折線、中折線和下折線,所述中折線的上下端均固定有一個固定夾子,初始狀態下,所述防護袋收卷成長條狀并同時被兩個固定夾子夾持。中部向外側凸出的口罩的應用舒適性更好,且能避免固定夾子和防護袋帶來的不適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林業大學,未經南京林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210359.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