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95796.6 | 申請日: | 2020-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2981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張嵚;趙小敏;羅杰;劉瑋;林建平;張新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9C1/08 | 分類號: | B09C1/08;B01F7/18;B01F7/00;B05B9/04;B05B12/16;B05B1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南長風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74 | 代理人: | 周倩 |
| 地址: |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經***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稀土 尾礦 修復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土壤修復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所述修復裝置包括:溶液制備罐,在所述溶液制備罐上設有試劑入口、水入口和溶液出口,在所述溶液制備罐中設有混合裝置,所述混合裝置能夠混勻所述溶液制備罐中的溶液;壓力泵,在所述溶液制備罐上連接有壓力泵,所述壓力泵向所述溶液制備罐提供壓力;一級管道,在所述溶液出口處連接有一級管道;二級管道,在所述一級管道上連接有多條二級管道;三級管道,在所述二級管道上連接有多條三級管道;噴灑件,在所述三級管道的自由端上連接有噴灑件。本發明所提供的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可以減少稀土尾礦修復過程中人力成本,并提高稀土尾礦的修復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土壤修復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稀土礦區使用大量浸礦劑,土壤中銨根離子含量高,土壤質地為緊砂土,物理性黏粒和土壤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酸堿度呈強酸性。礦區除了土壤堿解氮和全鉀,其它土壤養分均處于缺乏水平。在稀土尾礦礦區幾乎無法生長植物。
現有的稀土礦區土壤修復裝置多以物理修復為原理進行修復,這種修復裝置所需要的技術工程量大、費用高,破壞土體結構,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可行性低。針對生物修復方式對稀土礦區的土壤修復,多是通過人工大田試驗的方式進行修復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生化方法的稀土尾礦修復裝置,以減少人力成本,并提高稀土尾礦的修復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包括:
溶液制備罐,在所述溶液制備罐上設有試劑入口、水入口和溶液出口,在所述溶液制備罐中設有混合裝置,所述混合裝置能夠混勻所述溶液制備罐中的溶液;
壓力泵,在所述溶液制備罐上連接有壓力泵,所述壓力泵向所述溶液制備罐提供壓力;
一級管道,在所述溶液出口處連接有一級管道;
二級管道,在所述一級管道上連接有多條二級管道;
三級管道,在所述二級管道上連接有多條三級管道;
噴灑件,在所述三級管道的自由端上連接有噴灑件。
上述的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中,
所述混合裝置包括轉動盤、驅動軸和攪拌棒,所述轉動盤設置在所述溶液制備罐內,所述轉動盤經驅動軸與所述溶液制備罐的上底面轉動連接,所述攪拌棒垂直設置在所述轉動盤的邊緣處;
所述驅動軸的自由端與電機連接,所述電機帶動所述驅動軸轉動,所述驅動軸帶動所述轉動盤轉動;
所述攪拌棒設置在所述溶液制備罐中,所述溶液制備罐的高度為H1,所述攪拌棒的長度為H2,1/2H1<H2<H1。
上述的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中,
所述混合裝置包括旋轉軸和設置在旋轉軸上的旋轉葉片,所述旋轉軸設置在所述溶液制備罐的中軸線上,所述旋轉軸的一端探出所述溶液制備罐后與電機連接,所述電機帶動所述旋轉軸轉動,所述旋轉軸帶動所述旋轉葉片轉動。
上述的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中,
所述旋轉軸的兩端分別于所述溶液制備罐的上底面和下底面轉動連接;
在所述旋轉軸上設有至少兩片旋轉葉片,兩片所述旋轉葉片均勻的設置在所述旋轉軸上,所述旋轉葉片的寬度為1~5cm;
所述溶液制備罐的內徑為φ,1/4φ<所述旋轉葉片的長度<1/2φ。
上述的稀土尾礦的修復裝置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農業大學,未經江西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579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