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懸浮隧道及其的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95165.4 | 申請日: | 2020-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2471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7 |
| 發明(設計)人: | 王法承;韓林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67 | 分類號: | E02D29/067;E02D1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劉夢晴 |
| 地址: | 10008***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懸浮 隧道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懸浮隧道及其的施工方法,其中,懸浮隧道包括多個主弦管和多個腹管,多個主弦管平行布置,每一主弦管包括內鋼管、外鋼管和環形夾層混凝土,內鋼管位于外鋼管內,內鋼管與外鋼管之間充填環形夾層混凝土,每一主弦管的內鋼管的管腔內設置車輛通行的行車道,行車道將內鋼管的管腔分隔成上部空間和下部空間;多個腹管均為空鋼管,多個腹管分別橫向設置在兩兩相鄰的主弦管之間,并將兩兩相鄰的主弦管的上部空間連通,從而使得多個主弦管和多個腹管構成桁式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空鋼管混合結構。本發明的懸浮隧道能夠滿足快速施工及安全運營的需求,結構穩定性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跨海隧道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懸浮隧道及其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幾十年,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對加快交通領域基礎建設的需求日益提高,也提出了對特大跨度跨海結構的建設需求,例如已建成的膠州灣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以及港珠澳大橋,對當地交通產生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文化經濟的溝通發展。但在我國渤海灣等海域,存在跨度、水深、海底縱坡均極大的情況,且往來交通船只繁忙,傳統的跨海大橋與沉管隧道結構均無法滿足建設要求,從而造成施工難度大,施工工期長等突出問題。
懸浮隧道(又稱阿基米德橋)具有線路縱坡小、建設速度快、不受地震及海面大風影響的特點,目前尚無實際建成的案例。針對懸浮隧道這一結構,提出一種基于桁式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空鋼管混合結構的懸浮隧道結構及其的施工方法。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結構具有承載力高、自重輕等特點,環形夾層混凝土受內、外鋼管的有效約束及支撐,鋼管—混凝土界面工作性能良好。多個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結構間通過多個空鋼管結構橫向連接,構成桁式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空鋼管混合結構。本發明充分利用桁式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空鋼管混合結構的特點,以滿足懸浮隧道結構的快速施工及安全運營的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懸浮隧道,能夠滿足快速施工及安全運營的需求,結構穩定性好。
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實施例的懸浮隧道,包括:
多個主弦管,多個所述主弦管平行布置,每一所述主弦管包括內鋼管、外鋼管和環形夾層混凝土,所述內鋼管位于所述外鋼管內,所述內鋼管與所述外鋼管之間充填所述環形夾層混凝土,每一所述主弦管的所述內鋼管的管腔內設置車輛通行的行車道,所述行車道將所述內鋼管的管腔分隔成上部空間和下部空間;
多個腹管,多個所述腹管均為空鋼管,多個所述腹管分別橫向設置在兩兩相鄰的所述主弦管之間,并將兩兩相鄰的所述主弦管的所述上部空間連通,從而使得多個所述主弦管和多個所述腹管構成桁式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空鋼管混合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516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