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光能采集裝置、PON通信系統和光能采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95034.6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4751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普威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Q11/00 | 分類號: | H04Q1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黃詩彬;郝傳鑫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南***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光能 采集 裝置 pon 通信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能采集裝置、PON通信系統和光能采集方法,其中所述裝置用于PON通信系統,裝置包括第一分光器、第二分光器和儲能模塊;其中,第一分光器的上行接口用于與ODN模塊連接,第一分光器的N個下行接口與第二分光器的N個下行接口對應連接,第一分光器的M個下行接口與儲能模塊的M個第一輸入端對應連接;第二分光器的上行接口用于與ONU設備連接,第二分光器的K個下行接口與儲能模塊的K個第二輸入端對應連接;N≥1,M≥1,K≥1。本發明能夠對PON通信系統傳輸的光信號的能量余量進行采集,以便于對該能量進行利用,減少能量浪費。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網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能采集裝置、PON通信系統和光能采集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展,無源光網絡通信技術(PON通信技術)由于具有通信距離遠、帶寬大等優點,被越來越廣泛運用。
PON通信技術對應于ITU-T標準(即:國際電信聯盟標準),不同的PON通信系統有相應的標準規定其系統ONU設備和OLT設備的發射功率和接收靈敏度。例如,GPON通信技術對應ITU-T下的G.984標準,G.984標準規定了在Class C+標準下的ONU設備的發射功率為0.5dbm~5dbm,接收靈敏度為-30dbm;OLT設備的發射功率為3dbm~7dbm,接收靈敏度為-32dbm。
然而,目前PON通信系統中,以OLT設備向ONU設備發射信號為例,即使OLT設備以最小發射功率來發射光信號,光信號經過光纖、傳輸鏈路上的分光器等到達ONU設備后,光信號經過鏈路衰減后,其功率相對于ONU設備的接收靈敏度仍有較大的余量。例如,如圖1所示,OLT設備以最小發射功率3dbm發射光信號,1:32分光器的衰減為15dbm,假設OLT設備與ONU設備之間鏈路中的光纖總長為20km,光纖衰減為5dbm。則,到達OUN設備的光信號的信號功率將變為3-15-5=-17dbm,-17dbm相對于ONU設備的接收靈敏度-30dbm仍有較大余量,即PON通信系統中存在較大的能量浪費。
因此,現有技術缺少對PON通信系統的光信號的能量余量進行采集,以便于對能量余量進行利用,減少能量浪費的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光能采集裝置、PON通信系統和光能采集方法,能夠對PON通信系統傳輸的光信號的能量余量進行采集,以便于對該能量進行利用,減少能量浪費。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能采集裝置,所述裝置用于PON通信系統,所述裝置包括第一分光器、第二分光器和儲能模塊;其中,
所述第一分光器的上行接口用于與ODN模塊連接,所述第一分光器的N個下行接口與所述第二分光器的N個下行接口對應連接,所述第一分光器的M個下行接口與所述儲能模塊的M個第一輸入端對應連接;
所述第二分光器的上行接口用于與ONU設備連接,所述第二分光器的K個下行接口與所述儲能模塊的K個第二輸入端對應連接;N≥1,M≥1,K≥1。
進一步的,所述儲能模塊包括光合路器、光電轉換單元和儲能單元;其中,
所述光合路器的M個第一輸入端為所述儲能模塊的M個第一輸入端,所述光合路器的K個第二輸入端為所述儲能模塊的K個第二輸入端;
所述光電轉換單元的輸入端與所述光合路器的輸出端連接,所述光電轉換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儲能單元的輸入端連接。
進一步的,N=M=K=1,所述第一分光器和所述第二分光器均為1:2分光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第二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PON通信系統,所述系統包括OLT設備、ODN模塊、P個ONU設備、P個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光能采集裝置;其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普威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普威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503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