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懸臂式地球儀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93511.5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6101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曲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曲峰 |
| 主分類號: | G09B27/08 | 分類號: | G09B27/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78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懸臂 地球儀 | ||
地球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性質的儀器。隨著人類科學知識的普及,地球儀在很多場合已變為一種裝飾性用具。而其內在的科學屬性,已乏人問津。自公元1492年德國的馬丁·貝海姆先生制造了第一個地球儀以來,地球儀的結構關系少有變化。本發明用一個簡單的懸臂架結構,展示了三維空間中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近似運動關系,凸顯日心學說的日??地關系。直觀展示中國古老的二十四節氣及地球的四季變遷。揭示了三維空間中地球繞太陽運動的本質。本發明將為天體物理教學及科普提供新的探索途徑。
技術領域
教學儀器。
背景技術
地球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性質的儀器。隨著人類科學知識的普及,地球儀在很多場合已變為一種裝飾性用具。而其內在的科學屬性,已乏人問津。
關于地球運動中黃道與赤道的交角23°26'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黃道是太陽在天球上的運動軌跡。由于一年中太陽在人們眼中視角的高低不同,所以這一現象被用來解釋地球四季的變化。
公元1492年德國的馬丁·貝海姆先生制造了第一個地球儀。為了體現黃道與赤道的交角,他把地球儀設計成地軸與垂直線傾斜23°26'。這樣地球儀的赤道面與水平面就形成了黃道與赤道的交角23°26' 的結構關系。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地球儀的樣子。幾百年來,它的結構幾乎沒有改變。以至于很多科普讀物把地球畫成斜著肩膀圍著太陽轉。
發明內容
本發明以一個懸臂架結構懸掛一地球模型。地球模型與懸臂架柔性鉸接,且地球模型始終保持南北極軸線與水平面B垂直,水平面B與支架相交于支點O。如圖所示。既:赤道面與水平面B平行,黃道面傾斜。地球模型的懸掛點在地理北極點。地球模型可繞地軸自由旋轉。懸臂架可繞垂直于旋轉面A的軸旋轉。
旋轉面A上刻有二十四個定位槽,定位槽間隔15°角。懸臂架在旋轉一周時有二十四個定位點,對應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而且地球模型的三維空間運動軌跡滿足如下技術特點(如圖所示):
1、旋轉面A固定在垂直支架上,支點O,且與水平面B成一夾角;
2、懸臂架處于甲位時,地球模型的南回歸線與水平面B持平;
3、懸臂架處于乙位時,地球模型的赤道與水平面B持平;
4、懸臂架處于丙位時,地球模型的北回歸線與水平面B持平。
附圖說明:圖1是懸臂架處于甲位時的狀態圖;圖2是懸臂架處于乙位時的狀態圖;圖3是懸臂架處于丙位時的狀態圖。
本發明的懸臂架結構在逆時針轉動一周時,帶動地球模型在三維空間模擬了行星-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年的近似軌跡。主要是增加了地球模型Z軸方向的運動特征。使得人們在使用本發明時,可以直觀地了解日--地關系。本發明的地球模型在逆時針轉動一周時,結合支點O模擬的太陽位置,可相對地模擬出地球上任意地點一天的光照變化及時間變遷。
本發明用一個簡單的懸臂架結構,展示了三維空間中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近似運動關系,轉換了人們的視角。凸顯日心學說的日--地關系。揭示了三維空間中地球繞日運動的本質。使得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更為直觀。同時融入了中國古老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也保留了原地球儀中的大量信息。是天體物理教學及科普教育等領域的良好工具。
本發明將為天體物理教學、科學普及、時鐘設計等領域提供新的探索途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曲峰,未經曲峰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351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