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絮凝吸附澄清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92113.1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9289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24 |
| 發明(設計)人: | 陳旗新;王國梁;張冠群;曾永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暨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1/52 | 分類號: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牛念 |
| 地址: | 510632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絮凝 吸附 澄清 設備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絮凝吸附澄清設備,包括絮凝池以及設于絮凝池下方的沉淀罐,沉淀罐下方設置有與沉淀罐相連通的沉淀罐進水管,沉淀罐上并位于沉淀罐進水管上方設置有清水溢流裝置,沉淀罐中并位于沉淀罐進水管與清水溢流裝置豎向位置之間還設置有絮體固廢排放裝置。沉淀罐進水管設于沉淀罐的下方,絮體固廢排放裝置設置在沉淀罐的中部,使得從沉淀罐進水管進入沉淀罐中的絮凝混合液與沉淀罐中的絮體的沉降呈逆向流動關系,讓待處理水體與絮體有了更充分、更均勻的接觸,有利于提高絮體對溶解態污染物的整體吸附效果;同時絮體固廢排放裝置設于沉淀罐中部,延長了絮體在沉淀罐中的停留時間,也增加了其老化時間,增加了絮體的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境工程裝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絮凝吸附澄清設備。
背景技術
絮凝澄清是環境工程和化工領域的重要過程,在水處理中可以用于預處理和尾處理。大型水廠傳統上采用連續流砂濾定期反洗流程,運行成本低,但占地面積大,投資較大。小型分散的污水處理設施多側重于提高澄清效果和速率,多為連續流,或直接采用納微過濾器,或先絮凝再經過反洗過濾器。這類技術雖然設備較小,但運行和維護成本較高,穩定性也取決于維護管理水平。對于采用絮凝流程的,現有的澄清設備多采用順流或橫流,就是絮凝混合液的進水方向與沉降方向相同或垂直。這樣做的優點是不會影響前期絮體的沉降,從而縮短沉淀停留時間,減小設備體積。但是,當目標物質無法參與絮凝反應而只能通過吸附帶走的時候,在同向順流絮凝澄清流程中,由于絮體與水體的接觸時間較短,影響了吸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當目標物質無法參與絮凝反應而只能通過吸附帶走的時候,在同向順流絮凝澄清流程中,由于絮體與水體的接觸時間較短,存在著吸附效果欠佳的問題,提供一種絮凝吸附澄清設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絮凝吸附澄清設備,包括絮凝池以及設于所述絮凝池下方的沉淀罐,所述沉淀罐下方設置有與所述沉淀罐相連通的沉淀罐進水管,所述沉淀罐上并位于所述沉淀罐進水管上方設置有清水溢流裝置,所述沉淀罐中并位于沉淀罐進水管與清水溢流裝置豎向位置之間還設置有絮體固廢排放裝置。
在本技術方案中,沉淀罐進水管設于沉淀罐的下方,絮體固廢排放裝置設置在沉淀罐的中部,使得從沉淀罐進水管進入沉淀罐中的絮凝混合液與沉淀罐中的絮體的沉降呈逆向流動關系,讓待處理水體與絮體有了更充分、更均勻的接觸,有利于提高絮體對溶解態污染物的整體吸附效果;同時絮體固廢排放裝置設于沉淀罐中部,延長了絮體在沉淀罐中的停留時間,也增加了其老化時間,增加了絮體的穩定性。
優選地,所述沉淀罐內壁沿圓周方向設有與所述沉淀罐進水管相連通進水分配環,所述進水分配環上設置有若干進水結構。
優選地,所述進水結構為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勻設于進水分配環上的進水分配管,所述進水分配管與所述進水分配環相連通,所述進水分配管的出水端偏離所述沉淀罐的中心。
優選地,所述進水結構為設于進水分配環上的水平狹縫以及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勻設于進水分配環上的進水導流板,所述進水導流板偏離所述沉淀罐的中心。
優選地,所述沉淀罐進水管至少設置有兩組,所述沉淀罐進水管沿徑向均勻設置在所述沉淀罐的圓周面上。
優選地,清水溢流裝置包括沿所述沉淀罐內壁圓周方向設置的出水溢流槽以及與所述沉淀罐內部相連通并位于所述出水溢流槽處的溢流出水管,所述出水溢流槽上還設置有用于導流的出水導流板。
優選地,所述溢流出水管設置有兩組,兩組所述溢流出水管沿徑向均勻設于所述沉淀罐的圓周面上;所述出水導流板設于所述出水溢流槽上,其設置方向與所述進水結構的設置方向相反。
優選地,兩組所述溢流出水管相連通并設有一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上設置有溢流控制電磁閥;所述溢流槽上設置有清水液位傳感器及清水濁度傳感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暨南大學,未經暨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211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