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清理收集油田污油泥的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91121.4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3329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孫建勇;楊宏;李艷華;馬延峰;周家祥;賈敏敏;韓杰;孫東明;孫宗霞;常志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周家祥 |
| 主分類號: | C02F11/121 | 分類號: | C02F11/121 |
| 代理公司: | 濟南方宇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51 | 代理人: | 俞波 |
| 地址: | 2566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清理 收集 油田 油泥 裝置 | ||
1.一種清理收集油田污油泥的裝置,包括固定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呈圓柱狀的殼體結構;固定架(1)上表面中心位置開有轉盤槽(11),轉盤槽(11)內安裝有轉盤(2);固定架(1)上表面安裝有五個壓架(3)和一個料斗(4),所述五個壓架(3)和一個料斗(4)以轉盤(2)為中心呈圓周陣列分布,且夾角均為60°;料斗(4)下端與固定架(1)上表面通過螺釘(41)緊固;轉盤槽(11)內安裝有第二齒輪(13),第二齒輪(13)與電動機(131)輸出軸連接;轉盤槽(11)中心位置安裝有第二漏油孔(12),第二漏油孔(12)與出油管(121)連接;轉盤槽(11)邊緣開有漏渣孔(14),漏渣孔(14)下方安裝有傳送帶(15);固定架(1)內部安裝有隔板(17);
所述轉盤(2)呈倒錐形的殼狀結構,且頂面為封口結構;轉盤(2)下部安裝有第一齒輪(22),第一齒輪(22)與第二齒輪(13)嚙合;轉盤側面開有六個凹槽(21),所述六個凹槽(21)呈圓周陣列排分布,且夾角均為60°;凹槽(21)側面安裝有濾網(211);倒錐形的轉盤(2)底面中心位置開有第一漏油孔(23);
所述第一壓架(31)包括L形桿(311)、立桿(312)、擋料殼(313)、第一壓頭(314)、拉簧(315);L形桿(311)橫向放置,且中部與固定架(1)上表面鉸接;L形桿(311)頂端與立桿(312)頂端鉸接,立桿(312)穿過固定架(1)上表面的立桿通孔(18)與推桿(16)輸出軸連接;L形桿(311)末端固定有第一壓頭(314);第一壓頭(314)上方安裝有擋料殼(313),擋料殼(313)頂端通孔與L形桿(311)表面間隙配合;擋料殼(313)與第一壓頭(314)通過拉簧(315)連接;擋料殼(313)位于凹槽(21)正上方;
第二壓架(32)、第三壓架(33)、第四壓架(34)、第五壓架(35)的結構均與第一壓架(31)相同;第一壓架(31)、第二壓架(32)、第三壓架(33)、第四壓架(34)、第五壓架(35)分別安裝有第一壓頭(314)、第二壓頭(324)、第三壓頭(334)、第四壓頭(344)、第五壓頭(354);第一壓頭(314)、第三壓頭(334)的縱截面為梯形結構,所述梯形結構的左端為上底,右端為下底;第二壓頭(324)、第四壓頭(344)的縱截面為梯形結構,所述梯形結構的右端為上底,左端為下底;第五壓頭(354)的縱截面為矩形結構,且第五壓頭(354)位于漏渣孔(14)正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理收集油田污油泥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桿(16)為電動推桿、氣動推桿、或液壓推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理收集油田污油泥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料殼(313)為橡膠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理收集油田污油泥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帶(15)表面包覆有陶瓷。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理收集油田污油泥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架(3)表面包覆有陶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周家祥,未經周家祥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1121.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