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90943.0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22458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23 |
| 發明(設計)人: | 朱敏;董志超;郭曉剛;姚勁松;陳容文;羅偉;陳飛;向功興;陳壽堂;張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1/06 | 分類號: | F16L1/06;F16L1/028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陳家安;項青 |
| 地址: | 43001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提高 縱向 剛度 接口 結構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包括鋼承口(3),插口(4),止退鋼環(5),楔形密封橡膠圈(6),遇水膨脹橡膠(7),木襯墊(8),密封膏(9)和承口錨筋(1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預埋鋼構件(17)和綴板(13);
所述綴板(13)和預埋鋼構件(17)均布置在頂管管節(18)內側、且內表面均與頂管管節(18)內表面一致;
所述預埋鋼構件(17)與頂管管節(18)之間通過預埋筋(19)連接;
所述預埋鋼構件(17)與所述綴板(13)焊接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鋼構件(17)與所述預埋筋(19)之間采用T形焊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鋼構件(17)有多個;所述綴板(13)有多個;
所述綴板(13)厚度為10mm,沿管節軸向的長度為300~500mm,垂直于管節軸向的長度為200~400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有焊縫(14)位于所述預埋鋼構件(17)與所述綴板(13)的焊接處;所述焊縫(14)的高度為8~10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筋(19)包括直埋筋(15)和彎折埋筋(16);
所述直埋筋(15)垂直于所述預埋鋼構件(17);
所述彎折埋筋(16)呈Z型;所述彎折埋筋(16)的中部與管節軸向夾角為30°、兩端與所述頂管管節(18)的軸向平行;
所述彎折埋筋(16)的一端平行位于所述預埋鋼構件(17)上方、且與所述直埋筋(15)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管管節(18)包括前管節(1)和后管節(2);
所述木襯墊(8)位于所述前管節(1)與后管節(2)的連接處;
所述密封膏(9)位于所述木襯墊(8)兩端、且位于所述前管節(1)與后管節(2)的連接處。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鋼構件(17)包括前管節預埋鋼構件(11)和后管節預埋鋼構件(12);
所述前管節預埋鋼構件(11)布置在所述前管節(1)內側;
所述后管節預埋鋼構件(12)布置在所述后管節(2)內側;
所述前管節預埋鋼構件(11)與所述后管節預埋鋼構件(12)之間通過所述綴板(13)焊接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提高縱向剛度的頂管接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口(4)設于所述前管節(1)與后管節(2)的外壁上;
所述鋼承口(3),止退鋼環(5),楔形密封橡膠圈(6)和遇水膨脹橡膠(7)均位于所述插口(4)內;
所述止退鋼環(5)位于所述木襯墊(8)與楔形密封橡膠圈(6)之間;
所述遇水膨脹橡膠(7)位于所述承口錨筋(10)上方;
所述鋼承口(3)位于所述遇水膨脹橡膠(7)、密封膏(9)、木襯墊(8)、止退鋼環(5)和楔形密封橡膠圈(6)上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0943.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染料脫鹽處理系統及工藝
- 下一篇:一種緩釋增氧顆粒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