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188461.1 | 申請日: | 2020-03-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30135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24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吳敬;顏正飛;唐誠業(yè);秦琴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2F9/16 | 分類號: | B22F9/16;B22F1/00;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林娟 |
| 地址: | 214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制備 納米 顆粒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屬于材料技術領域。本發(fā)明提供了提供了一種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僅需將含有百里香提取物和氯金酸的反應體系進行反應即可制備得到金納米顆粒,操作簡單易行、綠色環(huán)保且成本低廉。本發(fā)明提供了提供了一種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制備得到的金納米顆粒粒徑在30~40nm之間,分布較為均勻。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屬于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金納米顆粒是研究較早的一種納米材料,在生物學研究中一般將其稱為膠體金。金納米顆粒的粒子尺寸一般在1~100nm之間,并且,其會隨粒徑的變化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另外,由于金納米顆粒具有很高的電子密度,在電子顯微鏡下具有很好的襯度,因此,其十分適合作為電鏡測試的標記物。
1971年,F(xiàn)aulk和Taylor首先將金納米顆粒作為標記物引入到免疫學研究中,并將其稱之為一種免疫金標記。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金納米顆粒能夠穩(wěn)定而迅速地吸附蛋白質,并且,被其吸附的蛋白質的生物活性不會發(fā)生明顯改變,因此,其可以作為探針用于細胞表面和細胞內多糖、蛋白質、多肽、抗原、激素、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精確定位,也可以作為標記用于常規(guī)的免疫診斷,在臨床診斷及藥物檢測等領域均具有廣泛的應用。
目前,工業(yè)上主要通過物理法和化學法制備金納米顆粒。其中,物理法主要是利用分散技術將金單質轉變?yōu)榻鸺{米顆粒,但是,由于生產時要求高溫高壓,物理法對設備的要求以及反應能耗都很高,并且,利用物理法制備得到的金納米顆粒粒徑分布不均勻,上述缺陷均使得利用物理法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成本高且質量差。
化學法主要是指在液相中利用還原劑將金離子還原成金單質后生長得到金納米顆粒的方法,與物理法相比,利用化學法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成本相對較低且利用化學法制備得到的金納米顆粒粒徑分布較均勻,但是,利用化學法制備金納米顆粒的的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難降解非極性有機溶劑,這些難降解非極性有機溶劑會對環(huán)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此,急需找到一種操作簡單易行、綠色環(huán)保、成本低廉且制備得到的金納米顆粒粒徑分布均勻的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以解決現(xiàn)有物理法和化學法存在的缺陷。
發(fā)明內容
[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簡單易行、綠色環(huán)保、成本低廉且制備得到的金納米顆粒粒徑分布均勻的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
[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制備金納米顆粒的方法,所述方法為先將含有百里香提取物和氯金酸的反應體系進行反應,得到反應液,然后將反應液進行第一次分離,得到金納米顆粒。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體系中,氯金酸的終濃度為0.1~1.0mmol/L。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體系中,氯金酸的終濃度為0.1mmol/L。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體系中,百里香提取物的終濃度為5~50mg/mL。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體系中,百里香提取物的終濃度為5mg/mL。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的溫度為30~35℃、轉速為180~250rpm。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的溫度為35℃、轉速為180rpm。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在光照條件下進行。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反應的終點為反應液由淺黃色變?yōu)榫萍t色且顏色不再加深。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次分離為將反應液依次經過濾、離心和干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846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