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慧站廳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86962.6 | 申請日: | 2020-03-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0247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0 |
| 發明(設計)人: | 陳嶠;袁鑫;王建強;周超;蘇潤田;陳位;歐陽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雷格特智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7C9/25 | 分類號: | G07C9/25 |
| 代理公司: | 蘇州國誠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杜丹盛 |
| 地址: | 215100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慧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智慧站廳,其在站廳區域設置對應的傳感器和人臉模塊,方便乘客快速通過閘機,使得乘客無感刷卡,提升乘車舒適度。站廳通過閘機被分隔為站內區域、站外區域,閘機包括進站閘機和出站閘機,站內區域和站外區域的吊頂空間間隔一定距離安裝一個雙目視覺傳感器,每個雙目視覺傳感器的檢測范圍為正下方的圓形區域,相鄰的雙目視覺傳感器的檢測范圍存在部分重疊區域,所述雙目視覺傳感器與車站控制室或控制器相連進行通信,所述站內區域、站外區域設置有若干人臉識別模塊,所述人臉識別模塊用于在站外區域刷臉進站、在站內區域刷臉付費,所述進站閘機、出站閘機為常開模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站廳建設的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智慧站廳。
背景技術
現有的軌道站廳結構,在刷卡的時候都人都必須站在閘機面前,手持刷卡或二維碼,授權后通道才能打開,以供人通行,在實際使用時,如果碰到高峰期,經常會發生閘機口擁堵現象,由于閘機數量有限,故不能有及時解除擁堵現象;且乘客對于現有的站廳結構的使用體驗相對較差,不能滿足高品質需求。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智慧站廳,其在站廳區域設置對應的傳感器和人臉模塊,方便乘客快速通過閘機,使得乘客無感刷卡,提升乘車舒適度。
一種智慧站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站廳,站廳通過閘機被分隔為站內區域、站外區域,閘機包括進站閘機和出站閘機,站內區域和站外區域的吊頂空間間隔一定距離安裝一個雙目視覺傳感器,每個雙目視覺傳感器的檢測范圍為正下方的圓形區域,相鄰的雙目視覺傳感器的檢測范圍存在部分重疊區域,所述雙目視覺傳感器與車站控制室或控制器相連進行通信,所述站內區域、站外區域設置有若干人臉識別模塊,所述人臉識別模塊用于在站外區域刷臉進站、在站內區域刷臉付費,所述進站閘機、出站閘機為常開模式,乘客在站外區域刷臉成功后,雙目視覺傳感器標注對應的乘客,乘客選擇任意進站閘機通道通行,通行后到達終點站的站廳后,在出站前經過站內區域的任意人臉識別模塊進行人臉識別,即付費成功,乘客從任意出站閘機出站;乘客未刷臉或者刷臉不成功,則對應的乘客無論準備通行哪個閘機,在進入閘機通道前,閘機扇門都關閉,不允許進出。
其進一步特征在于:
當軌道交通為計次收費時,僅在站外區域的吊頂空間間隔一定距離安裝一個雙目視覺傳感器,每個雙目視覺傳感器的檢測范圍為正下方的圓形區域,相鄰的雙目視覺傳感器的檢測范圍存在部分重疊區域,所述雙目視覺傳感器與車站控制室或控制器相連進行通信,所述站外區域設置有若干人臉識別模塊,所述人臉識別模塊用于在站外區域刷臉進站,所述進站閘機、出站閘機為常開模式,乘客在站外區域刷臉成功后,雙目視覺傳感器標注對應的乘客,乘客選擇任意進站閘機通道通行,通行后即開始付費,乘客到達目的地站臺后從任意出站閘機出站即可;乘客未刷臉或者刷臉不成功,則對應的乘客無論準備通行哪個閘機,在進入閘機通道前,閘機扇門都關閉,不允許進出;
乘客在使用智慧站廳前,預先進行人臉識別注冊、并同時綁定付費的對應賬號;
所述人臉識別模塊設置于站廳內的承重墻墻面或其他任何立面;
乘客在進入站廳的人臉識別模塊刷臉成功后,但并未通行過閘機而出站了,則不會扣除乘客費用;
閘機保留刷卡、刷碼功能,便于不會進行注冊用戶使用;
優選地,所述雙目視覺傳感器呈矩形陣列吊裝在站廳的對應頂板區域,所有的雙目視覺傳感器的朝向下布置、且監測區域完成對于站廳內用于進行感應乘客部分的全覆蓋,確保不會產生遺漏的死角即可。
采用本發明后,無需乘客排隊刷卡,具有通行效率提升,能夠真正使乘客真正體驗到無感通行的效果,其在站廳區域設置對應的傳感器和人臉模塊,方便乘客快速通過閘機,使得乘客無感刷卡,提升乘車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框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雷格特智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蘇州雷格特智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696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