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活性長鏈單體擴大環氧轉子相光聚合溫度區間的方法及其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86772.4 | 申請日: | 2020-03-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49228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30 |
| 發明(設計)人: | 何勇;李鋒;姚淼;聶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化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G65/26 | 分類號: | C08G65/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巴曉艷 |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朝陽區北三***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活性 單體 擴大 轉子 聚合 溫度 區間 方法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屬于光聚合技術領域,轉子相鏈式光聚合屬于特殊的一種固態聚合,它具有液態光聚合所不具有的固化收縮小,對氧氣和水汽不敏感等優勢,但是也存在缺陷。限制光聚合應用的其中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聚合溫度區間窄。本發明采用摻雜長鏈烷基乙烯基醚來促進活性陽離子單體十八烷基縮水甘油醚的光聚合反應,拓寬了轉子相光聚合的溫度區間,為研究這方面的轉子相光聚合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可用于一些較低溫度且對尺寸要求嚴格的特殊場合,例如精密光刻及圖案化等領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固化領域,具體涉及活性陽離子混合單體體系的光聚合,以及這種混合體系對拓寬固態光聚合反應溫度區間的影響。
背景技術
光聚合是指可見光或紫外光引發單體或低聚物發生鏈式反應生成聚合物的一種新型聚合方法,與傳統聚合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點。光聚合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以其聚合成本低,聚合時間短,不污染環境,較低溫下也能聚合等優點,而被大家所關注,短短幾十年間發展迅速。
由于傳統的液態光聚合存在著固化收縮嚴重,易受氧氣、水汽的阻聚,使得光聚合技術的應用受到制約。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是光聚合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提。并且由于人們的不成熟認識,認為固態不能聚合,導致光聚合反應只關注液態聚合,忽視了固態光聚合反應。
轉子相是完全有序的晶體和各向同性液體之間處于特殊狀態的凝聚狀態,是一種特殊的固態。最近研究證明了轉子相光聚合可以在部分長鏈化合物中發生,其具有液態光聚合所不具有的固化收縮小,水汽不敏感等優勢,極大地擴展了固態光聚合的應用。
之前,我們采用具有活性的陽離子單體進行固態光聚合,雖然在聚合溫度下可以發生反應,但是聚合的溫度區間較窄,較大的限制了單體光聚合的應用。在本專利中,由于兩種活性單體端基相互促進,從而可拓寬活性環氧陽離子單體轉子相聚合的溫度區間,拓寬了固態光聚合的應用,可以應用在例如精密光刻及圖案化等領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長鏈烷基縮水甘油醚與十八烷基乙烯基醚的共混,以拓寬固態聚合的溫度區間,可用于一些較低溫度且對尺寸要求嚴格的特殊場合,例如精密光刻及圖案化等領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明是十八烷基縮水甘油醚與十八烷基乙烯基醚共混進行陽離子固態光聚合。采用陽離子光引發劑為(4-辛烷氧基苯基)苯碘鎓六氟銻酸鹽、UVI-6976、UVI-6992、Omni550、Omni650、Omni440 的任意一種。
本發明所采用的光源是汞燈。
本發明為了避免光放熱引起晶體結構的變化,專門設計了一套循環水控溫的裝置,使水循環通過放樣品的試驗臺,便于聚合溫度的控制。
本發明的實驗過程是十八烷基縮水甘油醚與長鏈烷基乙烯基醚的摩爾比為0.3:0.7-0.8:0.2,引發劑占十八烷基縮水甘油醚與十八醇的質量和的3%,使其熔融混合均勻后涂在載體上。將載體放在控溫臺上,通過水浴控制到所需的溫度。溫度恒定后,采用汞燈光源進行光照聚合。
本發明用實時紅外監測聚合過程,證明加入另一種單體可以擴大長鏈環氧單體陽離子轉子相光聚合的溫度區間,用差式掃描量熱(DSC)表征混合體系的物質相態。
附圖說明
圖1:不同長鏈烷基乙烯基醚與十八烷基縮水甘油醚混合體系的DSC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化工大學,未經北京化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677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抗人血清白蛋白的納米抗體及其應用
- 下一篇:生物合成異戊二醇的菌株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