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變焦鏡頭、攝像頭模組及移動終端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83194.9 | 申請日: | 2020-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0677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18 |
| 發明(設計)人: | 牛亞軍;姚秀文;葉海水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15/173 | 分類號: | G02B15/173;G02B13/00;H04N5/225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強;李稷芳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變焦鏡頭 攝像頭 模組 移動 終端 | ||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一種變焦鏡頭、攝像頭模組及移動終端。變焦鏡頭包括沿物側到像側排列的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以及第四透鏡組。第一透鏡組為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鏡組;第二透鏡組為具有負光焦度的變焦透鏡組;第三透鏡組為具有正光焦度的補償透鏡組;第四透鏡組為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鏡組;變焦鏡頭從短焦端到長焦端的變焦過程中,第二透鏡組沿光軸向像側移動,第三透鏡組沿光軸向物側移動。上述變焦鏡頭的成像質量較佳。
技術領域
本申請實施例涉及終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變焦鏡頭、攝像頭模組及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消費者對手機的拍照性能的需求愈來愈高,例如更寬的變焦范圍、更高的解析度、更高的成像質量等,這些需求對手機的鏡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個焦段的鏡頭以及數碼變焦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而目前市場上發布的手機鏡頭高倍光變基本都是“跳躍式”變焦,即通過分別搭載兩到三顆不同焦距的鏡頭,搭配基于算法的數碼變焦,實現混合光學變焦;但是跳躍式數碼變焦是基于不同焦距的多個攝像頭,依靠算法處理實現連續變焦,并不是實際上的連續變焦,其缺點在于在變焦過程中,其多個攝像頭的焦距范圍之外的斷開部分的成像清晰度,相比于連續光學變焦有所下降,影響到成像質量。
發明內容
本申請提供一種變焦鏡頭、攝像頭模組及移動終端,變焦鏡頭能夠實現連續變焦,以提高成像質量。
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變焦鏡頭。變焦鏡頭包括:沿物側到像側排列的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以及第四透鏡組。
第一透鏡組為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鏡組。第一透鏡組能夠匯聚光線,以壓縮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的光束口徑。第一透鏡組在變焦鏡頭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第二透鏡組為具有負光焦度的變焦透鏡組。第三透鏡組為具有正光焦度的補償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互為對焦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均能夠沿變焦鏡頭的光軸(后文簡稱光軸)移動。第二透鏡組為變焦透鏡組,用于改變光學系統的焦距。第三透鏡組是補償透鏡組,用于補償像面位置,使變焦鏡頭的焦點落于圖像傳感器的成像面。換言之,第三透鏡組能夠補償第二透鏡組的調焦范圍。
第四透鏡組為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鏡組。第四透鏡組用于在變焦時壓縮光束角度,以使變焦鏡頭的主光線角與圖像傳感器的主光線角相匹配,第四透鏡組還可以用于場曲校正,以校正像差。第四透鏡組在變焦鏡頭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變焦鏡頭從短焦端到長焦端的變焦過程中,第二透鏡組沿光軸向像側移動,第三透鏡組沿光軸向物側移動。
在本申請中,變焦鏡頭設置有可移動的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變焦鏡頭能夠通過移動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進行連續變焦,從而獲得較佳的成像質量。
由于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在變焦過程中的移動方向是相反的,因此能夠縮短用于驅動第二透鏡組移動的馬達的行程和用于驅動第三透鏡組移動的馬達的行程,以降低馬達的設計難度,提高馬達的控制精度,進一步提高變焦鏡頭的成像質量。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變焦鏡頭還包括鏡頭支座、以及固定于鏡頭支座內側的第一鏡筒、第一馬達、第二馬達和第二鏡筒。第一透鏡組固定于第一鏡筒內側。第二透鏡組安裝于第一馬達,第一馬達用于驅動第二透鏡組沿光軸移動。第三透鏡組安裝于第二馬達,第二馬達用于驅動第三透鏡組沿光軸移動。第四透鏡組固定于第二鏡筒內側。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及第四透鏡組中透鏡的總個數N滿足:6≤N≤12。
在本實現方式中,變焦鏡頭的透鏡的總個數大于或等于6,從而能夠滿足四個透鏡組的基本光學需求,以確保變焦鏡頭的成像質量。同時,變焦鏡頭的透鏡的總個數小于或等于12,又能限制變焦鏡頭的總長度TTL,從而有利于變焦鏡頭的小型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3194.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