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油水雙循環冷卻電機機殼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81103.8 | 申請日: | 2020-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1646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6 |
| 發明(設計)人: | 不公告發明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K5/20 | 分類號: | H02K5/20;H02K9/19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進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魏朋 |
| 地址: | 100084***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油水 雙循環 冷卻 電機 機殼 | ||
本申請涉及一種油水雙循環冷卻電機機殼。機殼包括筒狀基體、內套筒和外套筒。筒狀基體圍夠形成第一空間。第一空間用于收納定子繞組。筒狀基體間隔開設淋油孔和集油孔。內套筒套設于筒狀基體外側。內套筒的內壁與筒狀基體的外壁之間形成冷卻水腔。外套筒套設于內套筒遠離筒狀基體的一側。外套筒與內套筒之間形成間隔設置的淋油腔和集油腔。淋油腔用于與冷卻油泵的出油口和淋油孔連通。集油腔用于與冷卻油泵的進油口和集油孔連通。所述機殼通過水冷和油冷結合的方式,提高了電機的散熱效率,進而提高了電機的額定扭矩和峰值扭矩,同時提升了電機的使用壽命。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油水雙循環冷卻電機機殼。
背景技術
一般車載冷卻系統以水泵為動力源,采用水冷方式。車用電機的主要熱源為定子繞組?,F有車用電機采用冷卻水進行降溫時,通常定子繞組產生的熱量需經過定子鐵芯軛部和電機機殼,再將冷卻水傳遞到機殼內的水套。
車用電機的熱量傳遞路徑較長,等效熱阻較大,使得定子繞組與冷卻水的溫差較大,降低了電機的使用壽命等。
發明內容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怎樣提高電機的使用壽命的問題,提供一種油水雙循環冷卻電機機殼。
一種油水雙循環冷卻電機機殼包括筒狀基體、內套筒和外套筒。所述筒狀基體圍夠形成第一空間。所述第一空間用于收納定子繞組。所述筒狀基體間隔開設淋油孔和集油孔。所述內套筒套設于所述筒狀基體外側。所述內套筒的內壁與所述筒狀基體的外壁之間形成冷卻水腔。所述冷卻水腔用于與冷卻水泵連通。所述外套筒套設于所述內套筒遠離所述筒狀基體的一側,所述外套筒的內壁與所述內套筒的外壁之間形成間隔設置的淋油腔和集油腔。所述淋油腔用于與冷卻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連通。所述集油腔用于與冷卻油泵的進油口和所述集油孔連通。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套筒包括內套筒外表面。所述內套筒外表面對應所述淋油腔設置多個環向肋板。相鄰兩個所述環向肋板之間形成冷卻油流道。所述冷卻油流道用于與所述冷卻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連通。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筒狀基體包括第一筒狀基體端面和與所述第一筒狀基體端面連接的筒狀基體外表面。所述筒狀基體外表面開設環向凹槽。所述環向凹槽的底部設置多個第一肋板。相鄰兩個所述第一肋板之間形成冷卻水流道。所述冷卻水流道用于與所述冷卻水泵連通。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套筒包括內套筒內表面。所述內套筒內表面對應多個所述第一肋板設置多個第二肋板。當所述內套筒套設于所述筒狀基體外時,多個所述第一肋板與多個所述第二肋板一一對應間隔設置形成多個所述冷卻水流道。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分別為環形肋板結構。每個環形肋板結構開設開口。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筒狀基體端面間隔開設冷卻水進口、冷卻水出口、冷卻油進口和冷卻油出口。所述冷卻水進口用于與所述冷卻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冷卻水流道連通。所述冷卻水出口用于與所述冷卻水泵的進水口和所述冷卻水流道連通。所述冷卻油進口用于與所述淋油腔和所述冷卻油泵的出油口連通。所述冷卻油出口用于與所述集油腔和所述冷卻油泵的進油口連通。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套筒包括外套筒內表面。所述環向凹槽的兩個側壁分別相對開設定位槽。所述外套筒卡設于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側壁設置第一凸臺。所述內套筒卡設于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一凸臺之間。所述第一凸臺遠離所述環向凹槽底部的表面用于與所述外套筒內表面貼合。所述環向凹槽的側壁與所述外套筒內表面之間形成間隔的淋油槽和集油槽。所述淋油槽底部開設所述淋油孔。所述集油槽底部開設所述集油孔。
在一個實施例中,靠近所述淋油槽的所述環向肋板開設分油口。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淋油腔環向分布面積大于所述集油腔環向分布面積。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淋油腔環向分布角度大于180°。所述集油腔環向分布角度小于18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110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