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光學鏡頭、攝像頭模組和終端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81041.0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914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04 |
| 發明(設計)人: | 葉海水;劉天宇;江依達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13/00 | 分類號: | G02B13/00;G02B13/1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強;李稷芳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學 鏡頭 攝像頭 模組 終端 | ||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攝像頭模組和終端。該光學鏡頭自物側至像側依次包括第一鏡片,第二鏡片,第三鏡片,第四鏡片,第五鏡片。其中,第一鏡片及第二鏡片至少一片鏡片為玻璃鏡片,其它的鏡片采用玻璃鏡片或者塑料鏡片。本申請中,通過玻璃鏡片與塑料鏡片的配合使用,減小光學鏡頭的溫漂系數。并且,本申請中,第一鏡片與第二鏡片粘合形成雙膠合鏡片,通過雙膠合鏡片校正光學鏡頭的球差、彗差、色差等,以使光學鏡頭能夠得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技術領域
本申請實施方式涉及鏡頭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光學鏡頭、攝像頭模組和終端。
背景技術
光學鏡頭的溫漂是指光學鏡頭在高溫環境下或者低溫環境下產生焦點漂移。鏡頭產生溫漂會極大的影響光學鏡頭的成像效果。尤其是對于長焦鏡頭來說,鏡頭焦距越長,越容易產生溫漂。現有技術中,一般采用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補償或者算法補償的方式來減小光學鏡頭的溫漂。但是,利用音圈馬達補償光學鏡頭的溫漂,會增加音圈馬達的功耗及設計難度等,且容易進入音圈馬達的非線性區。而采用算法補償光學鏡頭的溫漂的溫漂,需要增加系統程序(in system programing,ISP)的算力,同時需要硬件系統的溫漂穩定,要求較高,且算法補償效果有限。如何通過簡單的反式減小光學鏡頭的溫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包括所述光學鏡頭的攝像頭模組、以及包括所述攝像頭模組的終端,旨在通過簡單的方式實現減小光學鏡頭的溫漂,實現良好的成像效果。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該光學鏡頭包括多片鏡片,多片所述鏡片中包括自物側至像側排列的第一鏡片、第二鏡片、第三鏡片、第四鏡片及第五鏡片,所述第一鏡片與所述第二鏡片膠合以形成雙膠合鏡片,多片所述鏡片的材質為玻璃或者塑料,所述第一鏡片及所述第二鏡片中至少一片的材質為玻璃。
本申請中,第一鏡片或者第二鏡片采用玻璃鏡片,其它的鏡片采用玻璃鏡片或者塑料鏡片。由于玻璃鏡片的相對折射率溫度系數較低,即玻璃鏡片的折射率隨著溫度變化的程度較小,因此,本申請的光學鏡頭相較于全部采用塑料鏡片的光學鏡頭來說,溫漂系數會大大減小。并且,一般來說,玻璃鏡片的折射率隨溫度變化關系滿足:dn/dT0;塑料鏡片的折射率隨溫度變化關系滿足:dn/dT<0,當溫度發生變化時,玻璃鏡片與塑料鏡片之間會產生補償,從而減小光學鏡頭的溫漂。進一步的,本申請中,還將第一鏡片與第二鏡片粘合形成雙膠合鏡片,結構簡單,光能損失小,并能夠通過雙膠合鏡片校正光學鏡頭的球差、彗差、色差,以得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雙膠合鏡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鏡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四鏡片具有負光焦度。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各鏡片之間光焦度的配合,能夠降低光學鏡頭的像差,以實現較好的拍攝效果。并且,雙膠合鏡片具有正光焦度,能夠通過雙膠合鏡片能夠提升光學鏡頭會聚外界的光線的能力,以增加外界的進光量,并能夠縮小光學鏡頭的光學總長TTL,以使得光學鏡頭能夠更加適用于移動終端等薄型化設備中。
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片與所述第二鏡片的色散系數不同。通過不同色散系數的第一鏡片及第二鏡片對光路進行調節,能夠減小光學鏡頭的色散,從而得到更好的成像效果。
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片的光焦度為正,所述第二鏡片的光焦度為負,所述第一鏡片的像側面及所述第二鏡片的物側面貼合,從而得到所需的雙膠合鏡片。
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片的物側面為凸面,能夠通過雙膠合鏡片能夠提升光學鏡頭會聚外界的光線的能力,以增加外界的進光量,并能夠縮小光學鏡頭的光學總長TTL,以使得光學鏡頭能夠更加適用于移動終端等薄型化設備中。
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片與所述第二鏡片的像側面及物側面均為球面,從而降低第一鏡片及第二鏡片的制作難度。第三鏡片、第四鏡片及第五鏡片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均為非球面,從而通過對第三鏡片、第四鏡片及第五鏡片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的參數設計,以得到具有較好的光學效果的光學鏡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104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