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雨量計自記紙數據采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80625.6 | 申請日: | 2020-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2338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05 |
| 發明(設計)人: | 熊傳圣;艾萍;袁定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海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V30/42 | 分類號: | G06V30/42;G06V30/414;G06F16/22;G06F16/51;G06F16/58;G01W1/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 地址: | 2111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雨量計 數據 采集 方法 | ||
1.一種雨量計自記紙數據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掃描自記紙并確定格式及初始條件,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1),通過掃描儀快速、連續地掃描自記紙數據,按順序存儲為圖片“abc_i”,其中name=abc,“i”為掃描的第i張圖紙,即表示測站abc的第i張圖紙所形成的圖片;
步驟S.1.2),人工確認圖紙格式,即abc_i的參數:網格代表的時間x軸長度“T小時”,分成了“a”格,即每格大小為dt=T/a;雨量y軸高度“L毫米”,分成了“b”格,即每格大小為dl=L/b;
步驟S.1.3),確定abc_i的初始參數,包括初始時間itime(1)=(yyyy,mm,dd,hh,mm)、初始雨量G(itime(1))=F(1,0)=y;
步驟S.2),識別abc_i的繪圖區,并提取范圍和繪制網格,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2.1),判斷并讀取圖中網格紙的四個角位置;
步驟S.2.2),連接角的位置,判斷繪圖區的邊框;
步驟S.2.3),根據abc_i的樣式,劃分密集網格,識別出圖片中的網格內容;
步驟S.2.4),以左下角作為原點位置,建立坐標軸,其中x軸為時間,y軸為雨量;
步驟S.3),識別abc_i中雨量線數據,確定第i張圖紙的相對時間time(i,k)及相對雨量值f(i,k),并對模糊、污跡等現象進行智能處理,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3.1),識別abc_i中除步驟S.2.3確定的網格外實線,將其確定為雨量線;
步驟S.3.2),確定的初始時間其中itime(i)-itime(i-1)=T;
步驟S.3.3),確定雨量線的相對時間:time(i,k)=k×dt,其中k為格數,k=0,1,2,...a;time(i,k)具有以下特點:time(i,0)=0,time(i,a)=T,time(i,k)-time(i,k-1)=dt;
步驟S.3.4),雨量線在time(i,k)處的雨量為y(k),確定雨量值f(i,k)=y(k);
步驟S.3.4.1),當f(i,c)≥L-10dl且f(i,c+1)≤10dl時,記錄紙為超出上界限,并在k>c時令y(k)=y(k)+L;
步驟S.3.4.2),當f(i,c)≤10Δl且f(i,c+1)≥L-10Δl時,記錄紙為超出下界限,并在k>c時令y(k)=y(k)-L;
步驟S.3.5),處理abc_i上其他非文字痕跡:
步驟S.3.5.1),如果abc_i上出現自記筆痕跡不清晰的區域,根據趨勢延長雨量線直至下一個清晰的筆記處;如果延長無法交匯或發生矛盾,則記錄為P(n)=(i,in,5),n=n+1,in=in+1并從下一個清晰處繼續記錄;
步驟S.3.5.2),如果abc_i上出現污跡、雜亂痕跡問題,如果出現距離雨量線較遠,則當作干擾內容去除;如果出現在雨量線上,則記錄P(n)=(i,in,6),n=n+1,in=in+1并從下一個清晰處繼續記錄;
步驟S.4),提取圖紙中“人工復核信息”及其他信息,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4.1),識別主要文字并提取資料;
步驟S.4.2),識別雨量線附近的數值文字及其位置為j(i,b,c),其中b為第b處人工校對數據,c為數據或記錄人員,其中c=1為記錄數據,c=2為記錄人員;
步驟S.5),智能拼接各張圖紙數據,確定abc_i的絕對雨量數據F(i,k),并建立全局雨量G(t),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5.1),絕對雨量為abc_i的初始雨量和相對雨量之和,且abc_(i+1)的初始雨量為abc_i的末端雨量,即F(i,k)=F(i,0)+f(i,k),F(i+1,0)=F(i,a);
步驟S.5.2),絕對時間TIME(i,k)為abc_i的初始時間和相對時間之和,abc_(i+1)的初始時間為abc_i的末端時間,即TIME(i,k)=itime(i)+time(i,k),itime(i+1)=TIME(i,a);
步驟S.5.3),建立全局雨量G(t=TIME(i,k))=F(i,k);
步驟S.6),數據核對、智能核對及人工核對,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6.1),數據核對,獲取問題P(n)=(i,in,p),其中n為發現問題的序號,in為abc_i的問題序號,p為問題原因:
p=1:aname(i)≠name,識別名稱不同于站點名稱;
p=2:atime(i)≠itime(i),識別初始時間不同于計算的初始時間;
p=3:TIME(i,a)≠itime(i+1),abc_i的絕對時間末和下一張的初始時間不匹配;
p=4:圖紙網格無法確定;
p=5:自記筆痕跡不清晰問題;
p=6:自記筆處有污跡問題;
p=7:f(i,a)≠f(i+1,0),兩張紙無法結合;
p=8:F(i,a)≠F(i+1,0),abc_i的絕對雨量末和下一張的初始雨量不匹配;
p=9:j(i,n,1)≠max/min(F(i,c),F(i,d)),復核記錄的數值不為某一段運算的極值;
步驟S.6.2),將問題通過計算機智能解決,如p=2,3,7,8時分析是否為序號弄錯,并自行修改序號,p=5,6時通過前期工作的學習方法來進行智能推演;
步驟S.6.3),如人工智能無法解決問題,問題包括缺頁、記錄錯誤,則轉由人工核對,由人工修改雨量、時間、站點數值;如可忽略則進行忽略操作;所有的人工操作將進行記錄;
步驟S.6.4),將智能核對和人工核對的結果轉入數據核對模塊并進行數據更新,再次核對數據;
步驟S.6.5),將數據進行人工抽檢,確認合格率;
步驟S.7),記錄并存儲數據,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7.1),將數據記錄為表格形式,主要記錄項為name、G(t=TIME(i,k))=F(i,k)、i及備注,其中,備注記錄j(i,b,c);
步驟S.7.2),按核對后的序號保存所有圖片文件用于數據的復查;
步驟S.7.3),記錄所有人工修改情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海大學,未經河海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0625.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