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震數據自適應高頻補償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79135.4 | 申請日: | 2020-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27089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29 |
| 發明(設計)人: | 王仰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仰華 |
| 主分類號: | G01V1/36 | 分類號: | G01V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華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韓富強 |
| 地址: | 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路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震 數據 自適應 高頻 補償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地震數據自適應高頻補償方法,為了提高地震數據的分辨率,依據地震數據本身所反映的能量吸收衰減特征,構建數據驅動的振幅補償濾波器,對實際地震數據進行自適應的高頻成分補償。步驟如下:(1)實現伽柏變換,構建地震道的伽柏頻譜切片;(2)構建伽柏振幅譜的解析函數并估算其峰值頻率;(3)構建高頻振幅補償濾波器;(4)實現對伽柏頻譜切片的高頻振幅補償濾波;(5)實現伽柏逆變換,重構高頻振幅補償之后的時間域地震道。具有構建提高分辨率的濾波器時能夠擺脫對Q模型的依賴,能對地震數據進行自適應的高頻成分補償,有效增加地震數據的頻帶寬度,從而增強地震數據通過地層成像和儲層反演識別薄互儲層能力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石油地震勘探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地震數據自適應高頻補償方法。
背景技術
地震信號在地下傳播的過程中,高頻能量會逐漸被粘彈介質吸收,地震反射剖面上呈現的地震子波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拉伸。這種拉伸現象降低了地震數據的分辨率,勢必影響地層成像和油氣儲層反演的精度和分辨能力。可是目前全球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目標越來越復雜,面臨儲層薄、空間跨度小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地震數據的分辨率,進而有效描述油氣聚集的薄互儲層。
本發明人2002年在全球首創穩定化反Q濾波方法(A stable and efficientapproach of inverse Q filtering, Geophysics, vol: 67/2002)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廣泛應用。在此之前的反Q濾波方法只能對地震信號的相位進行校正(Bickel Natarajan,1985;Hargreaves Calvert,1991),這種純相位校正的反Q濾波方法不能對地震信號的高頻振幅進行補償。而Wang’s穩定化反Q濾波系列方法通過同步實現振幅補償和相位校正的方式提高地震信號的分辨率。但是,該系列方法在構建振幅補償濾波器時依據給定的Q模型,是一種模型驅動的濾波方法。而Q模型的估算普遍存在估算誤差,這種誤差的產生既可能是受地震數據本身的品質影響,也可能是由Q模型的估算方法造成的。因此,提高地震分辨率的處理方法還有待改進,特別是構建提高分辨率的濾波器時需要能夠擺脫對Q模型的依賴。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依賴于模型的缺陷,提供一種地震數據自適應的高頻補償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地震數據自適應高頻補償方法是依據地震數據本身所反映的能量吸收衰減特征,構建數據驅動的振幅補償濾波器,對實際地震數據進行自適應的高頻成分補償。本發明提出依據地震信號自身特征構建振幅補償濾波器,因此這種高頻補償方法是一種數據驅動的濾波處理方法,是于地震數據自適應的提高分辨率的方法,構建提高分辨率的濾波器時擺脫了對Q模型的依賴。
步驟如下:(1)實現伽柏變換,構建地震道的伽柏頻譜切片;(2)構建伽柏振幅譜的解析函數并估算其峰值頻率;(3)構建高頻振幅補償濾波器;(4)實現對伽柏頻譜切片的高頻振幅補償濾波;(5)實現伽柏逆變換,重構高頻振幅補償之后的時間域地震道。步驟(1)實現伽柏變換,構建地震道的伽柏頻譜切片。實現過程包括:采用高斯時窗函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仰華,未經王仰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913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