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佩戴式耳石復位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77904.7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5862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03 |
| 發明(設計)人: | 惠振;王敬卿;張超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市中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F11/00 | 分類號: | A61F1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知維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270 | 代理人: | 杜依民 |
| 地址: | 210022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佩戴 耳石 復位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佩戴式耳石復位裝置,包括前庭模型和固定帶,所述前庭模型包括半規管模型和容置囊,所述半規管模型包括前半規管、后半規管和外半規管,所述容置囊包括中心容置腔和透音腔,所述半規管模型和所述中心容置腔存儲有透明液體,所述前半規管、所述后半規管和所述外半規管的兩端均位于所述中心容置腔中。本發明在治療過程中,將耳石在耳朵內部不可見的情況轉化為從外部可視的情形,可看到耳石模擬物在患者處于不同體位時在半規管之中的位置,能使醫生更直觀地觀察耳石在半規管中的運動軌跡,從而告訴患者變換合適的體位,使掉落的耳石回到前庭之中,能有效提高耳石復位的成功率,減少病人的痛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佩戴式耳石復位裝置。
背景技術
耳石癥又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在眩暈發病率中位居最高,常見表現是與體位相關的短暫性眩暈發作。病人常在翻身或起床、躺下時出現眩暈,通常眩暈持續時間少于1分鐘。耳石是控制人體平衡的重要器官,耳石正常情況下在前庭的橢圓囊內,由于頭部外傷、或者年老局部結構退化,耳石會從原來的位置上脫落,移位到半規管中,病人體位變化后耳石隨重力作用在半規管中流動,刺激前庭末梢從而誘發眩暈。其中半規管位居內耳,呈半圓形,每側耳內有3個半規管,相互呈垂直分布,管內流淌內淋巴液,3個半規管有神經末梢感受器,負責感知人體各個方向的運動信號并傳送至大腦,維持平衡。
臨床上對耳石癥的治療方法為“手法復位治療”,醫生根據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讓病人快速變換不同的體位,從而改變患者頭部位置,讓脫落的耳石通過重力作用回到橢圓囊,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經末梢,消除患者的頭暈癥狀。目前醫生可通過患者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耳石癥,但因內耳前庭及半規管的解剖結構比較抽象,非專業醫生很難在實際復位過程中能準確的判斷每個體位時半規管及耳石所處的位置,不利于耳石的快速復位,這也是導致耳石復位失敗的主要原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可佩戴式耳石復位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佩戴式耳石復位裝置,包括前庭模型和固定帶,所述前庭模型按人體內耳結構按比例放大制成,所述前庭模型包括半規管模型和容置囊,所述半規管模型位于所述容置囊外部表面,所述半規管模型包括前半規管、后半規管和外半規管,為三個相互垂直的環狀管;
所述容置囊為半球形,包括中心容置腔和透音腔,所述半規管模型和所述中心容置腔存儲有透明液體,所述前半規管、所述后半規管和所述外半規管的兩端均位于所述中心容置腔中。
優選的,所述前半規管、所述后半規管和所述外半規管表面均設有放置口,每個所述放置口上有相匹配的密封蓋。
優選的,所述半規管模型和所述中心容置腔內的透明液體為生理鹽水。
優選的,所述透音腔表面均勻布有透音孔。
優選的,所述前庭模型由透明材料制成。
優選的,所述固定帶由縱向頭頂帶和橫向額頭帶相連接構成。
優選的,所述前庭模型有兩個,分別固定在所述縱向頭頂帶左、右兩端上。
優選的,所述固定帶還包括下巴系帶。
優選的,所述縱向頭頂帶和所述下巴系帶均設有調節扣。
優選的,所述橫向額頭帶為松緊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市中醫院,未經南京市中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790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