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光學系統、鏡頭模組及終端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77620.8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3997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蔡雄宇;蘭賓利;周芮;趙迪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歐菲光電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13/00 | 分類號: | G02B13/00;G02B13/1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強 |
| 地址: | 300385***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學系統 鏡頭 模組 終端設備 | ||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光學系統、鏡頭模組及終端設備。光學系統包括從物側至像側依次排布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和第七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和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余所述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所述光學系統滿足以下條件式:40(HFOV×f)/Imgh60;HFOV為所述光學系統的水平方向的視場角,f為所述光學系統的有效焦距,Imgh為所述光學系統的水平方向的視場角對應的像高。本申請通過對光學系統中的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的屈折力的合理配置及(HFOV×f)/Imgh的的限定,使得光學系統滿足長焦距、高像素的特點,可以清晰的拍攝到較遠距離的物體,畫質更好,畫面具有更多的細節。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光學成像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學系統、鏡頭模組及終端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技術(如輔助駕駛技術、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汽車駕駛安全要求的提高,車載攝像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為更多人所青睞,車載鏡頭的功能隨著其安裝位置的不同而變化。
前視攝像頭需要觀察到較遠距離以外的影像,將遠距離物體拉近,使車載系統能實時監測前方路況,為安全行駛提供保障。現有的前視攝像頭因其遠距離拍攝的特點,需要具有長焦距,但整體像素難以得到保證。
如何使前視攝像頭具有長焦距和高像素的特性,可以清晰的拍攝到較遠距離的物體應為業界研發的方向。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系統、鏡頭模組及終端設備,該光學系統具有長焦距和較高像素,可觀察到較遠距離以外的影像并具有良好的成像質量。
第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學系統,包括從物側至像側依次排布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和第七透鏡,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余所述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所述光學系統滿足以下條件式:40(HFOV×f)/Imgh60;HFOV為所述光學系統的水平方向的視場角,f為所述光學系統的有效焦距,Imgh為所述光學系統的水平方向的視場角對應的像高。
本申請通過對光學系統中的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的屈折力的合理配置,使得光學系統滿足長焦距、高像素的特點,可以清晰的拍攝到較遠距離的物體,畫質更好,畫面具有更多的細節。同時設置(HFOV×f)/Imgh的合適范圍有利于提高光學系統的解像能力,提升成像質量,并使系統具有長焦距的特點,有利于遠距離觀測。
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所述第七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通過限制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五透鏡和第七透鏡的面型,并與屈折力配合,有利于提高光學系統的成像質量。
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所述第五透鏡、所述第六透鏡和所述第七透鏡中至少一個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為非球面,有利于校正光學系統的像差,提高光學系統的成像質量。
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中的其中一個的物側面或像側面設有紅外濾光膜,或所述第七透鏡和所述光學系統的所述成像面之間設有紅外濾光片。紅外濾光膜或紅外濾光片用于過濾掉紅外光線。紅外濾光膜設置在透鏡表面有利于保持像面色彩均衡,單獨設置紅外濾光片有利于光學系統透鏡的組裝工藝。
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系統滿足條件式:-5f12/f-1;f12所述第一透鏡和所述第二透鏡的組合焦距。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的組合為系統提供負屈折力,有利于抑制因成像區域周邊的光束而造成的高階像差。f12/f>-5時,能夠使其具有負光焦度,可以抑制消色差效果的減小,使光學系統具有高分辨性能,f12/f-1時,有利于校正像差,并進一步降低鬼影的產生比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歐菲光電有限公司,未經天津歐菲光電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762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