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應用于棒材計數的鏈床傳輸模式控制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76891.1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923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7 |
| 發明(設計)人: | 孫茂杰;徐海寧;李敏;林啟森;蘇循亮;朱正清;周鼎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G43/08 | 分類號: | B65G4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權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長明;許偉群 |
| 地址: | 211500 江蘇省南京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應用于 計數 傳輸 模式 控制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涉及棒材計數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應用于棒材計數的鏈床傳輸模式控制方法及裝置,該控制方法中,通過獲取當前棒材粘連密度值,設置鏈床當前的傳輸模式,其中當前棒材粘連密度值為在當前的預設時段內,所述鏈床的第一段傳輸鏈上出現重疊交叉的棒材數量,當前的傳輸模式為多種預設傳輸模式中的一種,每一種預設傳輸模式均根據所述鏈床的傳輸鏈總段數預先設定。本申請以當前棒材粘連密度值為依據,控制鏈床的傳輸模式,調節不同傳輸鏈之間的速度差,無論鏈床上棒材數量多少,都能夠有效的減少棒材出現重疊交叉的數量,提高后續棒材計數的準確度。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棒材計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棒材計數的鏈床傳輸模式控制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鋼廠將棒材按照規定支數打捆包裝之前,需對棒材進行計數,目前許多鋼廠已采用視覺檢測方法進行計數。采用視覺檢測方法進行計數時,通過對視覺相機采集所得的棒材端面圖像進行圖像處理,識別出棒材端面的輪廓,進而實現計數。
計數過程中,棒材在鏈床的帶動下進入計數區域。然而,棒材在鏈床上容易出現重疊交叉的現象,這導致視覺相機采集到的棒材端面圖像中,可能會存在棒材端面輪廓出現粘連,造成棒材端面的輪廓不易區分,影響后續棒材計數的準確度。
為了提高棒材計數的準確度,鋼廠一般會通過增大鏈床中不同傳輸鏈之間速度差的方法,以減少棒材出現重疊交叉的現象。具體操作過程中,當鏈床上棒材數量較多時,將鏈床傳輸速度調至較快模式,這種模式下,不同傳輸鏈之間速度差比較大,能夠減少棒材出現重疊交叉的數量;當鏈床上棒材數量較少時,為了節約用電成本,將鏈床傳輸速度調至較慢模式,這種模式下,不同傳輸鏈之間速度差也會比較小。
由上述內容可知,鋼廠在調節不同傳輸鏈之間速度差時,主要以當前棒材數量為依據,但是,棒材數量較多并不代表必然會出現棒材重疊交叉,而棒材數量較少并不代表一定不會出現棒材重疊交叉,因此該調整方式仍然會對后續棒材計數造成的影響。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鋼廠在調節不同傳輸鏈之間速度差時,由于主要以當前棒材數量為依據,從而導致影響后續棒材計數的問題,本申請通過以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應用于棒材計數的鏈床傳輸模式控制方法及裝置。
本申請第一方面公開了一種應用于棒材計數的鏈床傳輸模式控制方法,包括:
獲取當前棒材粘連密度值,所述當前棒材粘連密度值為在當前的預設時段內,所述鏈床的第一段傳輸鏈上出現重疊交叉的棒材數量;
根據所述當前棒材粘連密度值,設置所述鏈床當前的傳輸模式,所述當前的傳輸模式為多種預設傳輸模式中的一種,每一種預設傳輸模式均根據所述鏈床的傳輸鏈總段數預先設定。
可選的,預先設定所述多種預設傳輸模式的步驟包括:
根據所述鏈床的傳輸鏈總段數,設定每段傳輸鏈的速度可選值,所述每段傳輸鏈的速度可選值的數量不超過所述鏈床的傳輸鏈總段數;
根據所有段傳輸鏈的速度可選值,生成所述多種預設傳輸模式,其中,每一種預設傳輸模式中,傳輸鏈的速度逐段增加。
可選的,第N段傳輸鏈的速度可選值數量為N個或者為N+1個,其中,1≤N≤S-1,S表示所述鏈床的傳輸鏈總段數。
可選的,在所述根據所述當前棒材粘連密度值,設置所述鏈床當前的傳輸模式之前,所述控制方法還包括:
獲取歷史棒材粘連密度最大值,并根據所述歷史棒材粘連密度最大值,獲取待分割密度區間;
根據所述多種預設傳輸模式的數量,對所述待分割密度區間進行劃分,獲取多個密度子區間;
獲取所述多個密度子區間與所述多種預設傳輸模式之間的匹配關系。
可選的,所述獲取所述多個密度子區間與所述多種預設傳輸模式之間的匹配關系,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689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