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構造柱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176089.2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5515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黃小龍;夏駿;蔡昌紅;靳維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C3/34 | 分類號: | E04C3/34;E04G21/02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華 |
| 地址: | 400084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構造 施工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構造柱施工方法,在每層主體梁上形成預留孔,先獲取如下用于預留孔形成的定位機構,定位機構包括預埋棒以及注漿管,注漿管下端具有水平的彎折端,彎折端端口封閉,且彎折端上下管壁均開有同軸心供預埋棒下端豎向穿過的兩定位孔,定位孔孔徑與預埋棒外徑相配;將注漿管固定連接在主體梁的鋼筋上,澆筑主體梁混凝土,養(yǎng)護,完成主體結構;預埋棒取出在主體梁中形成預留孔,構造柱主筋下料,完成注漿,依次進行構造柱的箍筋綁扎、填充墻砌筑、模板支設以及混凝土澆筑,最后構造柱養(yǎng)護成型。本發(fā)明構造柱施工時中免鉆孔免植筋,避免了鉆孔噪聲、孔洞深度不夠以及頂部植筋需搭設平臺等問題,并能提高其施工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構造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構造柱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如今住宅填充墻普遍使用構造柱作為加強與主體結構連接的構件,并能增強填充墻的抗震性能。然而構造柱的施工卻比較麻煩,其構造柱的主筋往往通過植筋的方式進行施工。
施工現場構造柱主筋植筋方式常規(guī)做法為,在構造柱頂部的梁模板拆除后,工人用粉筆在梁上標記出構造柱主筋預估位置,用沖擊電鉆在梁的頂部及底部分別鉆取比植筋大4mm規(guī)格的植筋孔,植筋孔為盲孔,同一梁的上下孔不連通,然后再利用風機吹出孔內渣粉,然后在后植短鋼筋錨固端涂裹植筋膠,之后手持短鋼筋快速插下植筋孔內,等植筋膠凝固,做植筋拉拔試驗,然后再進行構造柱主筋下料,主筋上下端分別與同一層的已經進行拉拔試驗后的上下兩根短鋼筋之間鋼筋綁扎,砌筑墻體及澆筑混凝土。
這種常規(guī)做法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鉆植筋孔時由于定位不準確,經常多次重復鉆孔,因為構造柱頂部的梁鋼筋通常十分密集,能留給用于鉆植筋孔的位置非常狹小,拆模后準確找出能鉆孔植筋的位置非常困難,致使構造柱植筋位置周邊往往出現許多無用鉆孔;2、構造柱鋼筋上、下不垂直,因為因常規(guī)做法是由植筋工人操作,其不能準確定位,致使構造柱主筋上、下不垂直,構造柱結構性能不良;3、易損傷構造柱頂部的梁受力主筋,因為在鉆植筋孔時,由于操作人員不能辨識鉆孔位置是否有梁主筋,鉆孔過程鉆機鉆頭極易損傷構造柱頂部的梁受力主筋;4、鉆孔過程中存在揚塵較大,噪聲大的缺點;5、每層構造柱的同一主筋具有兩個鋼筋綁扎接頭,工作量大;綜上所述,需要一種能夠免鉆孔免植筋的構造柱施工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發(fā)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構造柱施工方法,可以在構造柱施工時免鉆孔免植筋,避免了鉆孔噪聲、孔洞深度不夠以及頂部植筋需搭設平臺等問題,并能提高其施工效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608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點吸式板材加工無形定位裝置
- 下一篇:一種水下緩沖機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