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速公路掉頭車道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75187.4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350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26 |
| 發明(設計)人: | 鄭國友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國友 |
| 主分類號: | E01C1/00 | 分類號: | E01C1/00;E01C1/02;E01C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榮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青 |
| 地址: | 62630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速公路 掉頭 車道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速公路掉頭車道:包括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設有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分別位于高速公路相反的車道上,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出口分別位于高速公路相反的車道上,第一掉頭車道的入口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出口位于高速公路同一條車道上,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和第一掉頭車道的出口位于高速公路同一條車道上;第一掉頭車道從高速公路的一條車道上延伸出,從高速公路的上方繞過并回轉和高速公路的另一條車道連接,第二掉頭車道從高速公路的一條車道上延伸出,從高速公路的下方穿過并回轉和高速公路的另一條車道連接;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設有收費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高速公路領域,具體是指一種高速公路掉頭車道。
背景技術
高速公路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標志之一,高速公路建設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風向標,近年來我國在高速公路的發展創造了世界高速公路發展的奇跡。高速公路的發展促進了貨物運輸的組織、集散、運送、服務等方面向快速優質方向發展,使整體道路服務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與時空觀念,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舒適、安全和快速;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公路網的整體技術水平,有力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
我國高速公路發展起步晚,起點高,所以目前正處于實踐、經驗積累和理論研究階段,目前高速公路全封閉式的發展,其連通性和靈活性要不如城市道路,這也是其高速、高服務水平等性質決定的,出入口的合理設置是提高高速公路靈活性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在高速公路上回轉掉頭以及駛過出入口后的回轉掉頭都是難以實現的,如何實現高速、安全,一直是交通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種高速公路掉頭車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高速公路掉頭車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高速公路掉頭車道:包括高速公路,所述高速公路上設有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所述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分別位于高速公路相反的車道上,所述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出口分別位于高速公路相反的車道上,所述第一掉頭車道的入口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出口位于高速公路同一條車道上,所述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和第一掉頭車道的出口位于高速公路同一條車道上;
所述第一掉頭車道從高速公路的一條車道上延伸出,從高速公路的上方繞過并回轉和高速公路的另一條車道連接,所述第二掉頭車道從高速公路的一條車道上延伸出,從高速公路的下方穿過并回轉和高速公路的另一條車道連接;
所述第一掉頭車道和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設有收費站。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掉頭車道的出口附近設有第一岔道和第二岔道,所述第一岔道的一端和高速公路的出口車道連接,所述第二岔道的一端和高速公路的入口車道連接。
作為改進,所述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附近設有第三岔道和第四岔道,所述第三岔道的一端和高速公路的出口車道連接,所述第四岔道的一端和高速公路的入口車道連接。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掉頭車道的出口附近設有第五岔道和第六岔道,所述第五岔道的一端和第一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出口車道連接,所述第六岔道的一端和第一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入口車道連接;所述第一掉頭車道的入口附近設有第七岔道和第八岔道,所述第七岔道的一端和第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出口車道連接,所述第八岔道的一端和第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入口車道連接。
作為改進,所述第二掉頭車道的入口附近設有第九岔道和第十岔道,所述第九岔道的一端和第一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出口車道連接,所述第十岔道的一端和第一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入口車道連接;所述第二掉頭車道的出口附近設有第十一岔道和第十二岔道,所述第十一岔道的一端和第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出口車道連接,所述第十二岔道的一端和第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入口車道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國友,未經鄭國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518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