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皮質類固醇用于制備治療川崎癥引發血管炎的藥物的用途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73282.0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8458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郭和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1/573 | 分類號: | A61K31/573;A61P29/00;A61P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曹立莉;秦劍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皮質 類固醇 用于 制備 治療 川崎癥 引發 血管炎 藥物 用途 | ||
本發明系關于皮質類固醇用于制備治療川崎癥引發血管炎的藥物的用途,其包含:每日施予包含0.5~50mg/Kg劑量的皮質類固醇的藥物于個體。
技術領域
本發明系關于一種皮質類固醇用于制備治療川崎癥引發血管炎的藥物的用途,具體而言,系關于一種在川崎病的非急性期施予高劑量的皮質類固醇用于制備治療川崎癥引發血管炎的藥物的用途。
背景技術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兒童中最常見的系統性血管炎(systemicvasculitis)。由于川崎病經常引發中小型動脈的血管炎,尤其是心臟冠狀動脈。因此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大約百分之20至25的受影響孩童會產生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增加日后缺血性心臟病(ischaemia heart disease)的發生率,因此川崎病為發達國家年輕孩童后天性心臟疾病的主要元兇。M.Fujii et al.(
在開始發燒的前面10天內成功地檢測川崎病,且接續高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大幅地降低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的發生率到3-5%。而在患有川崎病引發的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患者中,一部分的患者的冠狀動脈擴張情況會在兩年內消退,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的冠狀動脈擴張的情況持續存在。
一般而言,患有川崎病引發的血管炎的患者需要使用藥物來進行抗凝治療,舉例而言: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直到冠狀動脈的直徑恢復到正常大小為止,然而,若諸如冠狀動脈擴張的血管炎的情況持續存在,則需要終生服藥。
是以,目前仍需要一種能夠免除患者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同時能夠治療川崎病引發的血管炎等后遺癥的方法。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治療川崎病引發的血管炎及/或其后遺癥(如免除患者終身服用抗凝血劑)的方法,以改善上述已知技術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種皮質類固醇用于制備治療川崎癥引發血管炎的藥物的用途,其包含:施予包含0.5mg/Kg~50mg/Kg每日劑量的皮質類固醇的藥物于個體。
本發明的皮質類固醇用于制備治療川崎癥引發血管炎的藥物的用途具有下述優點:
對于川崎癥的治療而言,目前的臨床指引推薦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及高劑量阿司匹林作為川崎癥的急性期的第一線治療,而甲基潑尼松龍(methylprednisolone)及脈沖治療(pulse therapy)被認為適用于對IVIG反應不佳的急性期川崎病患者。一旦冠狀動脈血管擴張或動脈瘤形成,則目前尚無任何治療方式,只能任由其自行消退。因此已知技術完全沒有提及皮質類固醇對于已經有血管炎(如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形成)的川崎病患者的治療作用。
本發明的皮質類固醇用于制備治療川崎癥引發血管炎的藥物的用途中,通過在川崎病的非急性期期間施予高劑量的皮質類固醇,來達到避免川崎病引發的動脈瘤持續擴張,甚至達到讓動脈瘤或血管擴張明顯消退的效果,進而使得患者免除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的遺憾。
附圖簡述
通過搭配圖式,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第1圖系為急性期川崎病血管(第7天)與急性期川崎病之后血管(第21天至第90天)的蘇木精-伊紅染色影像圖(摘錄于M.Fujii et al.,Acta HistochemCytochem.2016Feb 27;49(1):29–3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未經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328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