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系統和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67011.4 | 申請日: | 2020-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3924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14 |
| 發明(設計)人: | 王子龍;李秋衡;王毅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G06N3/04;G06N3/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銘澤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梁靜 |
| 地址: | 710000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因子 活體 檢測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系統和方法,屬于人臉識別技術領域,包括人臉檢測模塊、人臉圖像預處理模塊、數據存儲模塊、隨機數生成模塊和多因子活體檢測模塊;方法包括:采集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發送到人臉圖像預處理模塊模塊和數據存儲模塊;人臉圖像預處理模塊對接收到的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進行預處理,根據處理結果判斷到人臉信息是否滿足要求;隨機數生成模塊隨機生成多因子活體檢測參數;多因子活體檢測模塊根據隨機數生成模塊生成的多因子活體檢測參數進行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該方法挑戰動作組合多樣,挑戰池更加豐富,更是極大地增加了攻擊難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人臉識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系統和方法。
背景技術
用戶身份認證系統是安全系統的最重要亦是第一道的防線,經典的用戶認證方法包含秘鑰、安全令牌和生物人體特征。在大多數用戶身份認證方法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認證具有便捷、易用性好、無需用戶熟記等優點,已經成為目前用戶身份認證的熱點的研究方向,在理論和實際應用兩個角度都已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眾多信息安全研究人員的重視。其中,人臉的認證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進行身份鑒定的一種生物特征識別技術,遵循人類自身記憶不同人臉和對應身份的方式,并且不依賴額外特殊硬件的支撐、容易部署、非侵入式認證、用戶體驗度較好。因此,人臉認證系統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受到廣泛的關注,已被移植至移動設備(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平臺上,保護眾多以用戶為核心的系統,例如門禁設備系統、手機相關操作系統、PC運行系統,同時還可用于保護安全支付功能,例如支付寶、各大銀行ATM、App ly Pay等。愈發新穎的攻擊手段給人臉認證系統帶來了相當多的挑戰。
人臉認證廣泛保護個人信息系統和電子支付,因無需記憶,人臉認證成為一種口令認證替代方案。然而,人臉認證受哄騙攻擊和人臉特征模板泄漏的威脅。哄騙攻擊是指敵手使用受害者的人臉照片或者視頻騙過認證系統,而人臉認證系統中的人臉特征模板可能因非法訪問或系統漏洞被泄漏。在人臉研究廣泛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其中不乏建設銀行的刷臉登錄,支付寶的刷臉支付,人臉打卡,其中都是以人臉為基礎的研究,國內外知名公司谷歌,微軟,阿里,科大訊飛,face++等相繼在人臉上有了較高的建樹,更深層次網絡的搭建提高了識別率和魯棒性,但是需要額外高性能的硬件支持。在此之前的人臉檢測系統,在人臉識別時提供了較多的檢測方法,但是相對于基于照片和視頻攻擊的手段,這樣的系統有很低的安全性,相對于最新的基于虛擬人臉的攻擊,很多系統依然很難抵御類似的攻擊。
因此,本申請提出一種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系統和方法。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系統和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系統,包括人臉檢測模塊、人臉圖像預處理模塊、數據存儲模塊、隨機數生成模塊和多因子活體檢測模塊;
所述人臉檢測模塊,用于采集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發送到所述人臉圖像預處理模塊模塊和數據存儲模塊;
所述人臉圖像預處理模塊,對接收到的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進行欲處理,根據處理結果判斷到人臉信息是否滿足要求;
所述數據存儲模塊,用于存儲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
所述隨機數生成模塊,用于隨機生成多因子活體檢測參數;
所述多因子活體檢測模塊,用于根據所述隨機數生成模塊生成的多因子活體檢測參數進行多因子人臉活體檢測。
優選地,所述人臉檢測模塊包括顯示設備、攝像頭和圖像傳感器。
優選地,所述人臉圖像預處理模塊采用神經網絡對接收到的人臉圖像信息和視頻信息進行欲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6701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