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64504.2 | 申請日: | 2020-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7233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1-04 |
| 發明(設計)人: | 冉曾令;肖彥波;青先國;何正熙;朱加良;何鵬;徐思捷;向美瓊;吳茜;陳靜;徐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子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L13/00 | 分類號: | G01L13/00;G01L19/00;G01L19/06;G01L11/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華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光纖 傳感器 | ||
1.一種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1)、第一引壓管(2)、第二引壓管(3)、第一光纖點式傳感器(11)、第二光纖點式傳感器(12)、第一保護管(13)和第二保護管(14),所述殼體(1)為圓柱體,其內部設置為空腔結構;
所述第一引壓管(2)和第一保護管(13)的一端分別與殼體(1)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引壓管(3)和第二保護管(14)的一端分別與殼體(1)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保護管(13)的另一端和第二保護管(14)的另一端分別與閥門(15)的兩端連接,所述殼體(1)內部中間位置設置有感壓膜片(4),所述感壓膜片(4)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膜片(7)和第二限位膜片(8),其兩面的中心分別設置有第一金屬方片(5)和第二金屬方片(6),所述感壓膜片(4)的兩側還分別設置有第一弧形金屬片(9)和第二弧形金屬片(10);所述第一光纖點式傳感器(11)一端與第一金屬方片(5)連接,其另一端通過第一限位膜片(7)與第一弧形金屬片(9)連接,所述第二光纖點式傳感器(12)一端與第二金屬方片(6)連接,其另一端通過第二限位膜片(8)與第二弧形金屬片(10)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壓膜片(4)為中間薄且邊緣加厚的圓形膜片。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膜片(7)的中心和第二限位膜片(8)的中心均設置有圓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金屬片(9)穿過第一限位膜片(7)垂直固定于感壓膜片(4)一面的邊緣上,所述第二弧形金屬片(10)穿過第二限位膜片(8)垂直固定于感壓膜片(4)另一面的邊緣上,所述第一弧形金屬片(9)的中線和第二弧形金屬片(10)的中線均穿過感壓膜片(4)的圓心;
所述第一弧形金屬片(9)不與第一限位膜片(7)接觸,所述第二弧形金屬片(10)不與第二限位膜片(8)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方片(5)垂直固定于感壓膜片(4)的一面上,其上設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弧形金屬片(9)的中線上設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光纖點式傳感器(11)的一端與第一金屬方片(5)的凹槽連接,其另一端通過第一限位膜片(7)的圓孔并穿設于第一弧形金屬片(9)的凹槽;
所述第二金屬方片(6)垂直固定于感壓膜片(4)的另一面上,其上設置有凹槽,所述第二弧形金屬片(10)的中線上設置有凹槽,所述第二光纖點式傳感器(12)的一端與第二金屬方片(6)的凹槽連接,其另一端通過第二限位膜片(8)并穿設于第二弧形金屬片(10)的凹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方片(5)的凹槽設置于其中線上,且凹槽所在中線穿過感壓膜片(4)的圓心;所述第二金屬方片(6)的凹槽設置于其中線上,且凹槽所在中線穿過感壓膜片(4)的圓心;
所述第一金屬方片(5)、第二金屬方片(6)、所述第一弧形金屬片(9)和第二弧形金屬片(10)均在同一平面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光纖點式傳感器的差壓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壓傳感器關于感壓膜片(4)對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子科技大學,未經電子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6450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