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功耗物聯網智能輸液監護終端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59570.0 | 申請日: | 2020-03-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8239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0 |
| 發明(設計)人: | 汪錦春 | 申請(專利權)人: | 汪錦春 |
| 主分類號: | H04W4/70 | 分類號: | H04W4/70;H04W52/02;G08B21/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蕪湖***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功耗 聯網 智能 輸液 監護 終端 | ||
一種低功耗物聯網智能輸液監護終端,它是由主控、電容傳感器、紅外光電傳感器、通訊模塊、外設控制電路、顯示控制電路、聲音控制電路、電源供電和保護電路構成,其集成了微電腦、傳感器、無線通訊、物聯網等技術,輸液監測采用電容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兩種監測方式同時進行,電控為多核式結構,獨特的節能供電設計,用鋰電池就可長期供電工作。它能和智能網關、路由器、互聯網、云端服務器、電腦中運行的相關后臺運營管理軟件、手機中運行的相關APP進行組網后,構成一種新型低功耗物聯網智能輸液監護云平臺系統。實現了輸液監護的智能化、網絡化、物聯化,顛覆了傳統的護理理念,真正做到了輸液監護無人值守,是醫療護理領域的一次革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慧醫療的物聯網智能監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低功耗物聯網智能輸液監護終端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在醫療過程中輸液治療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而輸液治療過程的監護,傳統的解決方案是采用人工目測。人工目測實時性和可靠性差,疲勞強度大,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現代化生活的需要。
靜脈輸液起源于17世紀,就美國專利來看,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起,就有了成熟的輸液治療,如美國US2254833《控制間歇流體流動的方法和設備》專利,美國US2807012《輸血監測設備》專利,美國US2835252《血液輸送設備》專利,美國US3800794《流體流動控制的方法和設備》專利,美國US4038982《電控靜脈輸液器》專利,和美國US4048474A《定時靜脈內液體滴注速率的方法和設備》專利,等等。
常用的用稱重傳感器作為液位檢測方式的有,美國US3338323《確定負載差異具有重新平衡裝置的液壓稱重裝置》專利,美國US3656478《利用重量檢測手段的輸液監測》專利等。常用的用紅外光電傳感器作為液位檢測方式的有,美國US3609379《靜脈饋電和其他流量控制應用的光電下落傳感和定時控制》專利,美國US4001801《選擇和控制液體流速的自動低通量計量裝置》專利等。常用的用電容傳感器作為液位檢測方式的有,美國US3390577《監控系統流體以液滴形式》專利,美國US4002996《電平檢測器使用帶兩個電容探頭的振蕩電路》專利等。
現有用稱重傳感器作為靜脈輸液檢測方式的設備,雖然可采用一套稱重傳感器,就能同時檢測輸液管的細管部位內,有無輸液液體,和輸液管的粗管部位內,輸液液體下滴的滴速。但檢測的響應速度慢,輸液液體下滴的滴速分辨率很低,通常最高分辨率只能達到10滴/分鐘。同時應用場景要求高,并且設備穩定性差,功耗大。
現有用紅外光電傳感器作為靜脈輸液檢測方式的設備,大多需要同時采用兩套紅外光電傳感器才能進行完善的檢測。一套紅外光電傳感器用于檢測輸液管的細管部位內,有無輸液液體,另一套紅外光電傳感器用于檢測輸液管的粗管部位內,輸液液體下滴的滴速。輸液管內被檢測的輸液液體,首先經過輸液管的粗管部位,穿流過一套紅外光電傳感器,再經過輸液管的細管部位,穿流過另一套紅外光電傳感器,因此設備功耗大。
現有用電容傳感器作為靜脈輸液檢測方式的設備,也大多需要同時采用兩套電容傳感器才能進行完善的檢測,一套電容傳感器用于檢測輸液管的細管部位內,有無輸液液體,另一套電容傳感器用于檢測輸液管的粗管部位內,輸液液體下滴的滴速。電容傳感器檢測只適合用于檢測輸液管的細管部位內,有無輸液液體檢測。將電容傳感器用于檢測輸液管的粗管部位內,輸液液體下滴的滴速時,因檢測過程中電容變化量微小,存在著電信號不穩定、零飄大、檢測電路相對復雜、傳感器結構需要加屏蔽保護和應用場景干擾源多等不利因素。
現有的輸液檢測不僅是上述傳感器在檢測應用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而且在設備的控制方式、設備的穩定性、設備的連網方式、設備的通訊方式、設備在局域網中的傳輸方式、設備在局域網中的傳輸速度、設備在局域網中的傳輸距離、設備在局域網中的同頻干擾、設備的信息共享、設備的電源節能供電、設備傳感器的選配、設備傳感器的結構和設備傳感器的檢測順序等許多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發明對以上所述存在著的一些問題都有所解決和創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汪錦春,未經汪錦春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5957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