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59345.7 | 申請日: | 2020-03-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04128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9 |
| 發明(設計)人: | 趙銳;邱忠平;鄒美慧;徐柳;彭傳海;毛繼龍;陶逸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C12N1/14;C02F3/34;C12R1/07;C12R1/38;C12R1/39;C12R1/385;C12R1/80;C12R1/185;C12R1/425;C12R1/22;C02F101/3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伍云萍 |
| 地址: | 610031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油脂 廢水處理 復合 微生物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降解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為減少油脂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組成包括:芽孢桿菌(Bacillus)、枸櫞酸桿菌(Citrobacter)和假單胞菌(Pseudomonas),所述各種菌的有效活菌數比為2~10﹕1~4﹕3~9。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的制備方法以及其在油脂降解中的應用。使用時按1.0~15%的接種量接種至含油廢水或活性污泥中即可進行降解。本發明的復合菌劑適用于餐廚廢水的處理,同時還可減少臭氣的排放,能夠在工業上進行規模化應用,具有投入小、效率高、無二次污染等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降解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技術背景
油脂廢水主要源于餐廚行業,是生活污水的重要組分,因其產量大,易引起污水處理設施堵塞,逸散惡臭氣味。目前,關于油脂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化學法涉及的工藝路徑一般較為復雜,且往往易產生二次污染,投資成本相對較高。而生物法具有處理效果穩定達標、處理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優勢,應用前景廣闊。
隨著國內外對油脂廢水處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微生物被發現具有降解油脂的能力。但既有研究還僅限于對單株菌種對油脂降解的嘗試,如枯草芽孢桿菌、假單胞菌等在油脂降解中的應用,降解能力有限,難以滿足產業化應用的要求。開發高效的生物菌劑以提高油脂降解效率,進而規模化應用,對油脂廢水處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上述研究都使得利用微生物處理油脂廢水成為一種經濟有效的方式。但高效低耗的油脂生物處理工藝顯得尤為迫切,而研發高效油脂降解菌劑并將其引入處理環境問題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所以研發高效油脂降解菌劑,提高油脂降解的處理效率,對油脂的無害化處理意義重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針對油脂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嚴重的問題,提高油脂降解的處理效率。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組成包括:芽孢桿菌(Bacillus)、枸櫞酸桿菌(Citrobacter)和假單胞菌(Pseudomonas)。
其中,上述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中,所述的芽孢桿菌、枸櫞酸桿菌和假單胞菌的有效活菌數比為2~10﹕1~4﹕3~9。
其中,上述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中,所述的芽孢桿菌包括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或解淀粉芽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中的至少一種;所述枸櫞酸桿菌(Citrobacter)為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Werkman and Gillen);所述假單胞菌包括施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銅綠假單胞菌中的至少一種。
其中,上述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中,所述芽孢桿菌中枯草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的有效活菌數比為1~6﹕1~4;所述假單胞菌中施氏假單胞菌、熒光假單胞菌、銅綠假單胞菌的有效活菌數比為1~3﹕1~4﹕1~2。
其中,上述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中,還包括青霉菌(Penicillium)。
進一步地,上述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中,所述芽孢桿菌、枸櫞酸桿菌、假單胞菌、青霉菌的有效活菌數比為2~10﹕1~4﹕3~9﹕1~4。
其中,上述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中,所述青霉菌為釙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
其中,上述餐廚油脂廢水處理復合微生物菌劑中,所述檸檬酸桿菌和釙青霉菌的有效活菌數比為1~4﹕1~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交通大學,未經西南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5934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