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級穩定塘-人工濕地組合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56504.8 | 申請日: | 2020-03-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3319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26 |
| 發明(設計)人: | 黃睦凱;楊煒雯;徐鑫;鐘華東;曹姝文;倫見強;肖潔;袁兆黎;趙曉東;李錦榮;黃逸龍;李俊鋒;楊金運;霍俊升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市環境保護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3/34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顏希文 |
| 地址: | 510030 廣東省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級 穩定 人工 濕地 組合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級穩定塘?人工濕地組合系統,所述系統包括進水口、出水口和設于進水口和出水口之間的污水處理結構,所述污水處理結構為一整體池體,所述池體被分隔成若干分池體,所述池體和分池體底部和側壁均設有防滲布;若干所述分池體包括n級人工濕地單元和n?1級穩定塘單元,所述n≥2;所述進水口與第一級人工濕地單元相連通,所述出水口與第n級人工濕地單元相連通,所述人工濕地單元和穩定塘單元交替相連,所述污水在相鄰連通的分池體之間分別通過上行潛流和下行潛流的方式交替處理。本發明所述系統不僅能更好地耐水力沖擊負荷,且對流經的水體中BOD、COD、TN和TP的去除率更高,出水菌藻濃度低、水質更加穩定,而且只需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系統,具體涉及一種多級穩定塘-人工濕地組合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正積極開展包括農村在內的聚居區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其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以有效地控制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但是,部分地區由于較為分散,不利于管網建設,容易出現水環境污染控制不到位的問題。因此,急需建設成本低、運行費低、管理維護方便、處理效果及生態景觀效果好的處理系統。常見的生態污水處理工藝有人工濕地、土壤滲濾、氧化塘等,但由于其占地面積較大,處理效率有限等問題,導致在部分地區難以廣泛推廣、實施。專利201910459603.0《一種利用生態混凝土的環形景觀水凈化人工濕地系統》中提到環形景觀人工濕地,該發明可以通過多次植物和填料層的協同作用,對于水體中的氮磷具有顯著去除效果,且具有很好的景觀效果。專利201210395150.8《景觀式多功能立體人工濕地》中提到由多層人工濕地單元串聯而成一種景觀式多功能立體人工濕地。
一般的多級穩定塘-人工濕地組合系統容易造成池體過長,占地面積大,造成選址困難、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問題。立體人工濕地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費用,需要在地質良好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對土地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多級穩定塘-人工濕地組合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多級穩定塘-人工濕地組合系統,所述系統包括進水口、出水口和設于進水口和出水口之間的污水處理結構,所述污水處理結構為一整體池體,所述池體被分隔成若干分池體,所述池體和分池體底部和側壁均設有防滲布;若干所述分池體包括n級人工濕地單元和n-1級穩定塘單元,所述n≥2;所述進水口與第一級人工濕地單元相連通,所述出水口與第n級人工濕地單元相連通,所述人工濕地單元和穩定塘單元交替相連,所述污水在相鄰連通的分池體之間分別通過上行潛流和下行潛流的方式交替處理。
本發明采用多級串聯的穩定塘-人工濕地組合系統,通過穩定塘內微生物及藻類對污水中污染物進行吸收及轉化,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不僅能更好地耐水力沖擊負荷,且對流經的水體中BOD、COD、TN和TP的去除率更高,出水菌藻濃度低、水質更加穩定,而且只需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污水通過下行潛流處理后,從另一側下端出水口進入下一分池體,污水再經過上行潛流處理后,從另一側上端出水口進入下一分池體,如此上行潛流和下行潛流處理交替進行,污水處理效果更佳。優選地,所述進水口設于第一級人工濕地單元的水面上方。
優選地,所述池體為圓形或橢圓形,所述分池體包括由兩個共邊的三角形構成的兩個分池體,以及由兩個共邊三角形的分池體側壁與池體側壁形成的三個分池體;由兩個共邊的三角形構成的兩個分池體為穩定塘單元,由兩個共邊三角形的分池體側壁與池體側壁形成的三個分池體為人工濕地單元,所述污水依次流經進水口、第一級人工濕地單元、第一級穩定塘單元、第二級人工濕地單元、第二級穩定塘單元、第三級人工濕地單元和出水口。
所述池體的外觀造型為人工濕地包圍生態塘,通過將圓形或橢圓形的池體分隔成不同的區域,使污水可以在池體內中來回流動,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強污水的處理效率和處理效果,并有助于防止因堵塞所導致的污水處理系統廢置的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市環境保護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市環境保護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5650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