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50375.1 | 申請日: | 2020-03-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7778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31 |
| 發明(設計)人: | 王翠翠;周俊峰;王凱;何賽丹;崔文鶴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西爾艾叉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2/10 | 分類號: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習友路東慈光路***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鋰電池 管理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鋰電池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包括外殼,外殼頂部開口處鉸接有上蓋,外殼內腔底部設置有多個彈簧座,多個彈簧座均勻分布在外殼內腔底部,彈簧座頂部設置有熱管理機構,熱管理機構包括限位板,限位板頂部開設有多個鋰電池槽,鋰電池槽內壁設置有減壓圈,減壓圈外壁開設有多個通孔,減壓圈內壁設置有鋰電池本體,限位板內腔填充有冷卻劑,限位板內腔連通設置有第一連接管,第一連接管連接循環泵進水口,循環泵出水口連接有冷卻器,冷卻器連通第二連接管,第二連接管連通限位板內腔,本發明散熱效果好,且可以對鋰電池本體進行緩沖保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鋰電池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
背景技術
鋰電池是一種以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一次電池,與可充電電池鋰離子電池跟鋰離子聚合物電池是不一樣的。鋰電池的發明者是愛迪生。由于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顫姡沟娩嚱饘俚募庸?、保存、使用,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鋰電池長期沒有得到應用。隨著二十世紀末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小型化的設備日益增多,對電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鋰電池隨之進入了大規模的實用階段。
但是由于目前所使用的單組電池的電量有限,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重新更換,如果不及時更換,則會導致電池過放,過放很容易導致電池發生爆炸,從而傷及人或設備,所以鋰電池在使用時常常是多組鋰電池共同使用。
電池熱管理,是根據溫度對電池性能的影響,結合電池的電化學特性與產熱機理,基于具體電池的最佳充放電溫度區間,通過合理的設計,建立在材料學、電化學、傳熱學、分子動力學等多學科多領域基礎之上,為解決電池在溫度過高或過低情況下工作而引起熱散逸或熱失控問題,以提升電池整體性能的一門新技術。
鋰電池是以鋰金屬或鋰合金為陽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動力鋰電池是電動汽車的能量來源,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電池本身會伴隨產生一定熱量,從而導致溫度上升,而溫度升高會影響鋰電池的很多工作特性參數,電池熱效應問題也會影響到整車的性能和循環壽命,因此,做好熱管理對電池的性能、壽命至整車行駛里程都十分重要,目前市面上的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結構復雜,不方便鋰電池的安裝,散熱效果差,散熱不均勻,并且當受到撞擊振動時,不能對鋰電池本體起到緩解作用,鑒于此,我們提出一種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通過設置熱管理機構,在限位板內腔填充冷卻劑,通過循環泵進水口連通第一連接管,第一連接管連通限位板內腔,循環泵出水口連通冷卻器和第二連接管,第二連接管連通限位板,可以對限位板內腔的冷卻劑進行循環,且鋰電池本體放置在鋰電池槽內,可以對鋰電池本體外壁進行包裹,吸收鋰電池本體外壁的熱量,散熱更均勻;通過減壓圈與鋰電池本體外壁緊密貼合,且通過在外殼底部設置有多個彈簧座,可以在受到撞擊時,很好的對鋰電池本體進行緩沖保護;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普通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不方便鋰電池的安裝,散熱效果不均勻和不能對鋰電池本體起到緩解作用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鋰電池組熱管理系統,包括外殼,所述外殼頂部開口處鉸接有上蓋,所述外殼內腔底部設置有多個彈簧座,多個所述彈簧座均勻分布在所述外殼內腔底部,所述彈簧座頂部設置有熱管理機構,所述熱管理機構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頂部開設有多個鋰電池槽,所述鋰電池槽內壁設置有減壓圈,所述減壓圈外壁開設有多個通孔,所述減壓圈內壁設置有鋰電池本體,所述限位板內腔填充有冷卻劑,所述限位板內腔連通設置有第一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管連接循環泵進水口,所述循環泵出水口連接有冷卻器,所述冷卻器連通第二連接管,所述第二連接管連通所述限位板內腔。
優選的,所述外殼和所述上蓋密封鉸接。
優選的,所述鋰電池本體放置在所述鋰電池槽內腔,所述鋰電池本體外壁與所述減壓圈內壁緊密貼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西爾艾叉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經安徽西爾艾叉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5037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