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一次性建壩的超細粒尾礦庫采用中線法加高擴容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47180.1 | 申請日: | 2020-03-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052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2 |
| 發明(設計)人: | 張強;胡建東;代永新;毛權生;朱學勝;張雷;李冬;吳鵬程;吳江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唯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7/18 | 分類號: | E02D7/18;E03F3/02;E02D3/10 |
| 代理公司: | 馬鞍山市金橋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常前發;奚志鵬 |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一次性 細粒 尾礦 采用 中線 加高 擴容 方法 | ||
1.一種一次性建壩的超細粒尾礦庫采用中線法加高擴容的方法,含有原尾砂攔擋壩(1)、壩肩截洪溝(12),所述的原尾砂攔擋壩(1)為一次性建壩且采用中線法筑壩的碾壓土石攔擋壩,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進行加高擴容:
1)根據尾砂排放增加量確定尾礦庫加高高度,利用采礦剝離廢石散體三軸力學試驗成果,采用穩定性分析軟件演算出尾砂攔擋壩加高的外坡坡比;
2)采用分級分期建設的方式進行加高擴容,先后堆筑首級加高壩體(2)、二級加高壩體(3)、三級加高壩體(4)……,最多不超過十級;分級分期加高過程中,原尾砂攔擋壩(1)的壩體軸線不動,每級新加高壩體的壩頂向尾礦庫內采用礦山剝離廢石堆筑拓寬,增加尾砂攔擋壩的壩頂寬度;
3)先施工首級加高壩體(2),在原尾砂攔擋壩(1)的壩腳開始從下往上堆筑,當首級加高壩體(2)堆筑至和原尾砂攔擋壩(1)壩頂標高時,在原尾砂攔擋壩(1)的內側施工采礦廢石置換墊層(10),所述的采礦廢石置換墊層(10)厚1.0m~1.5m;采礦廢石置換墊層(10)施工完成后,開始施工一排相互平行并垂直于壩體軸線的首級中粗砂排滲盲溝(9),鋪設排水連通管(7)和地下水收集管(11),在中粗砂排滲盲溝(9)中埋設排滲花管(8),排滲花管(8)外包土工布(13);在中粗砂排滲盲溝(9)的內表面也鋪設土工布(13),再向中粗砂排滲盲溝(9)內灌注中粗砂;所述的地下水收集管(11)與壩體軸線平行并通過三通管與排滲花管(8)聯通,排水連通管(7)的上端通過三通管與地下水收集管(11)聯通,排水連通管(7)的下端與壩肩截洪溝(12)聯通,將庫內地下水排出庫外;
4)再按照順序先后施工二級加高壩體(3)、三級加高壩體(4)……;在分級分期堆筑每級加高壩體過程中,在每級加高壩體的頂層施工一排相互平行并垂直于壩體軸線的該級中粗砂排滲盲溝(9),鋪設排水連通管(7)和地下水收集管(11),在該級中粗砂排滲盲溝(9)中埋設排滲花管(8),排滲花管(8)外包土工布(13);在該級中粗砂排滲盲溝(9)的內表面也鋪設土工布(13),再向該級中粗砂排滲盲溝(9)灌注中粗砂;所述的地下水收集管(11)與壩體軸線平行并通過三通管與排滲花管(8)聯通,排水連通管(7)的上端通過三通管與地下水收集管(11)聯通,排水連通管(7)的下端與壩肩截洪溝(12)聯通,將庫內地下水排出庫外;
5)在堆筑首級加高壩體(2)、二級加高壩體(3)、三級加高壩體(4)……施工過程中,每垂直間隔0.5m~1.0m高度滿鋪一層高強耐腐蝕土工格柵(6),所述的高強耐腐蝕土工格柵(6)在每級的加高壩體內錨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建壩的超細粒尾礦庫采用中線法加高擴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粗砂的細度模數為2.3~3.7,粒度為+0.25mm粒級含量≥50%。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建壩的超細粒尾礦庫采用中線法加高擴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粗砂排滲盲溝(9)長36m~45m,同一排相鄰的中粗砂排滲盲溝(9)的間距為12m~16m。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次性建壩的超細粒尾礦庫采用中線法加高擴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級新加高壩體的高度為3.0~5.0m,每級新加高壩體的壩頂向尾礦庫內采用剝離廢石堆筑拓寬5.0~8.0m,每級新加高壩體的內坡坡比設置為1:1.7~1:1.23。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建壩的超細粒尾礦庫采用中線法加高擴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級新加高壩體的高度為3.0~4.0m,中粗砂排滲盲溝(9)的深為0.5~1.0m、寬度為1.8~2.5m;所述的排滲花管(8)采用HDPE耐腐蝕排滲花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唯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未經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唯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47180.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