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Os494蛋白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142566.3 | 申請日: | 2020-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0535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23 |
| 發(fā)明(設計)人: | 谷曉峰;李秀蘭;張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7K14/415 | 分類號: | C07K14/415;C12N15/29;C12N15/82;A01H5/00;A01H6/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何葉喧 |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os494 蛋白 及其 編碼 基因 應用 | ||
本發(fā)明公開了Os494蛋白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本發(fā)明提供的蛋白質,命名為Os494蛋白,為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蛋白質。編碼Os494蛋白的DNA分子(即Os494基因)也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本發(fā)明還保護一種制備轉基因植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受體植物中導入抑制Os494基因表達的物質,得到轉基因植物;與所述受體植物相比,所述轉基因植株株高增高。本發(fā)明還保護一種植物育種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對受體植物中的Os494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得到基因編輯植株;與所述受體植物相比,所述基因編輯植株株高增高。本發(fā)明可用于植物株高性狀改良,對于植物育種特別是水稻育種,具有重大的應用推廣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Os494蛋白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
背景技術
水稻原產于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水稻播種面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產量則占一半以上。栽培歷史已有14000~18000年。為重要糧食作物;除食用穎果外,可制淀粉、釀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業(yè)及醫(yī)藥用;稻稈為良好飼料及造紙原料和編織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藥用。
近年來,生物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大大地推動了植物育種研究手段的革新與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植物抗病蟲、抗除草劑生物技術育種已開始進入實用化階段。利用生物技術手段將外源殺蟲、抗除草劑基因導入植物基因組內,打破了植物種屬甚至物種之間難以雜交的天然屏障,實現(xiàn)了抗蟲、抗除草劑基因的轉移,從而使植物迅速地、定向地獲得抗蟲性及機械化除草,同時又能保留原有的良好農藝性狀。由于轉基因玉米的每株植株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抗性,因而其抗蟲、抗除草劑效果比人工防治防治效果要好且穩(wěn)定,還能夠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有效的節(jié)約社會資源。其他農藝性狀改良轉基因植物進展及應用不如抗蟲、抗除草劑性狀理想,主要是由于沒有優(yōu)良的性狀改良基因,大多農藝性狀主要是有一些微效的多基因控制所致,一直沒有理想的基因進行操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Os494蛋白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
本發(fā)明提供的蛋白質,命名為Os494蛋白,獲自水稻(Oryza sativa),為如下(a1)或(a2)或(a3)或(a4):
(a1)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蛋白質;
(a2)在(a1)所述蛋白質的N端或/和C端連接標簽得到的融合蛋白;
(a3)將(a1)經過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與植物株高相關的蛋白質;
(a4)來源于水稻且與(a1)具有98%以上同一性且與植物株高相關的蛋白質。
標簽具體如表1所示。
表1標簽的序列
編碼Os494蛋白的核酸分子也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編碼Os494蛋白的核酸分子具體可為RNA分子或DNA分子。
編碼Os494蛋白的DNA分子,即Os494基因。
編碼Os494蛋白的RNA分子,即Os494基因轉錄得到的RNA分子。
所述Os494基因具體可為如下(b1)或(b2)或(b3)或(b4):
(b1)編碼區(qū)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
(b2)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
(b3)來源于水稻且與(b1)或(b2)具有95%以上同一性且編碼所述蛋白質的DNA分子;
(b4)在嚴格條件下與(b1)或(b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雜交且編碼所述蛋白質的DNA分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未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4256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