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能源綜合回收利用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41894.1 | 申請日: | 2020-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5771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26 |
| 發明(設計)人: | 唐學用;李慶生;趙慶明;雷金勇;盧嗣斌;鐘以林;鄧樸;孫斌;張銳鋒;王健;胡江;李雪凌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5/00 | 分類號: | F24F5/00;F24F13/30;H02N1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吳肖敏 |
| 地址: | 550002 貴***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能源 綜合 回收 利用 裝置 | ||
1.一種能源綜合回收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風管道(100),廢棄的熱源從排風管道(100)一端進入經過所述排風管道(100)內設置的導能組件(101)后通向外部;
熱能回收單元(200),其與所述導能組件(101)連接并將所述導能組件(101)內吸收的熱量儲蓄二次升溫,所述熱能回收單元(200)包括固體蓄熱器(201)、壓縮機(202)及換熱器(203),所述導能組件(101)包括吸熱網(101a)及導熱件(101b),所述吸熱網(101a)設置于所述排風管道(100)的管道內部,所述導熱件(101b)與所述固體蓄熱器(201)內部的蓄熱部位相連接,且所述固體蓄熱器(201)及所述壓縮機(202)之間設置有氣化介質,所述換熱器(203)內部設置有連通外部空氣的換熱管(204),所述換熱管(204)穿過所述熱能回收單元(200)并經過所述換熱器(203)吸收熱量,通向暖風機或熱環境風道(205),所述換熱管(204)送風口處設置有吸風機;
能量轉化單元(300),所述熱能回收單元(200)通向所述能量轉化單元(300),且所述能量轉化單元(300)包括冷熱電三聯供(301)和發電機(302),所述發電機(302)連接各組耗電設備,所述壓縮機(202)連接所述換熱器(203)通向所述冷熱電三聯供(301),所述換熱管(204)穿過所述換熱器(203)吸收熱量后還通向所述發電機(302)的熱溫端(302a);
冷源利用單元(400),其包括預冷艙(401),流通外部空氣的預冷管(402)與所述預冷艙(401)相通,其內的空氣吸收所述預冷艙(401)內的冷量,并通向制冷器(403)或冷環境風道(404),且所述預冷管(402)入口處設置有吸風機,所述制冷器(403)內設置有冷凝管(403a),經過所述制冷器(403)的所述預冷管(402)通向所述冷熱電三聯供(301),所述預冷管(402)吸收所述預冷艙(401)內的冷量后還通向所述發電機(302)的冷溫端(302b)。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綜合回收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能回收單元(200)還包括水泵(206),所述水泵(206)與所述固體蓄熱器(201)連接并吸收其內儲存的熱量,所述水泵(206)的上部設置有入水口(206a)及出水口(206b)。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綜合回收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風管道(100)分為,熱源管道(102),所述熱源管道(102)接收各散熱系統的熱源,其經過所述導能組件(101)將熱量傳導至固體蓄熱器(201)內存儲;以及,冷源管道(103),所述冷源管道(103)接收各制冷單元換氣后排出的各冷源,其包括經過所述預冷艙(401)內部的放冷管(103a),且所述放冷管(103a)的管道壁采用導熱性好的金屬材質。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能源綜合回收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風管道(100)除放冷管(103a)以外的側壁內均設置有保溫層。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綜合回收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熱電三聯供(301)設置有供暖(301a)、供冷(301b)和供電(301c)三個通道分別通向各組產熱、制冷及耗電設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未經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4189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雙風輪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
- 下一篇:信息處理方法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