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果實套袋固定采摘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40910.5 | 申請日: | 2020-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4958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5 |
| 發明(設計)人: | 孫忍 | 申請(專利權)人: | 孫忍 |
| 主分類號: | A01G13/02 | 分類號: | A01G13/02;A01D46/247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53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果實 固定 采摘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果實套袋固定采摘方法,將果實套袋固定采摘裝置的固定分離器的內部打開并且穿過樹枝,通過可拆卸式抽拉盒將果實放進去,第一固定扇型與第二固定扇型之間咬合固定后,將可拆卸式抽拉盒與上方的連接器螺紋固定;手動旋轉固定分離器向下,使固定分離器的內部的螺紋與螺紋管相互咬死,使螺紋管縮小,對枝條固定,可拆卸式抽拉盒通過連接器向上旋轉轉動,能夠有效調節袋內溫度和濕度;手動使固定分離器向上方旋轉到合適位置,使固定分離器上方的圓弧型切割器與枝條接觸時,向兩端撥動分離把手,使得分離把手兩端的圓弧型切割器呈十字交叉裝對枝條進行切割。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果實套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果實套袋固定采摘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當今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水果套袋能夠防止農藥的殘留以空氣等其他方面的污染,能夠保證水果的無公害化的生產,果實的套袋能夠提高果實的表面的飽滿品質,同時能夠促進果實的著色,使果實光潔與美觀,同時能夠減輕蟲鳥對其的危害,便于運輸以及存儲,保證了果實的生產品質,提高商品的價值,增加了經濟效率,套袋使用的顏色對于果實的著色度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套袋與不套袋對于果實的單位質量,果皮厚度,以及果實價值均具有影響,根據果實的特點,靈活使用套袋,提高果實的質量,為了果農的生產效益,套袋從方便使用方面進行考慮,便于方面套袋,取果方便,以及套袋牢固等,均是對套袋技術分析的要點。
在方便操作調節上,主要包括套袋的方便,可視,以及脫袋方便等,其中可視,能夠通過可視面對袋內果實的觀察,將套袋固定在樹枝或者枝條的莖上,從而使套袋穩固,不宜被風吹落,避免意外脫落,影響果實的品質,現有的可視果實套袋用采摘固定過程中不便于對果實套袋的采摘,在果實套袋后,不夠實現對果實套袋內部的情況觀察,不便于反復使用,為此,我們提出一種可視果實套袋固定采摘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視果實套袋固定采摘裝置,可主要解決以下技術問題:在方面操作調節上,主要包括套袋的方便,可視,以及脫袋方便等,其中可視,能夠通過可視面對袋內果實的觀察,將套袋固定在樹枝或者枝條的莖上,從而使套袋穩固,不宜被風吹落,避免意外脫落,影響果實的品質,現有的可視果實套袋用采摘固定過程中不便于對果實套袋的采摘,在果實套袋后,不夠實現對果實套袋內部的情況觀察,不便于反復使用,為此,我們提出一種可視果實套袋固定采摘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果實套袋固定采摘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果實套袋固定采摘裝置的固定分離器的內部打開并且穿過樹枝,將裝置移動到需要套袋的果實下方,通過可拆卸式抽拉盒的第一固定扇型與第二固定扇型之間咬合打開,將果實放進去,第一固定扇型與第二固定扇型之間咬合固定后,將可拆卸式抽拉盒與上方的連接器螺紋固定,使得裝置固定牢固;
步驟二:手動旋轉固定分離器向下,使固定分離器的內部的螺紋與螺紋管相互咬死,使螺紋管縮小,對枝條固定,能夠有效的降低風力對果實的沖擊所產生的震動,可拆卸式抽拉盒通過連接器向上旋轉轉動,帶動可拆卸式抽拉盒兩端的一號抽繩與二號抽繩通過凹型圓柱收緊,使一號掀開面與二號掀開面通過抽繩收緊向上掀開,便于觀察,觀察結束,反向旋轉,便于一號掀開面與二號掀開面恢復原位,有良好遮光、遮雨效果,能夠有效調節袋內溫度和濕度的優點;
步驟三:手動使固定分離器向上方旋轉到合適位置,使固定分離器上方的圓弧型切割器與枝條接觸時,向兩端撥動分離把手,使得分離把手兩端的圓弧型切割器呈十字交叉裝對枝條進行切割,方便套袋水果的采摘與存儲,從而能夠實現在不移動整體裝置的情況下對套袋水果枝條的準確切割,使得采摘的效率更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孫忍,未經孫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409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