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基于二維整體伸縮式的智能行李箱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139792.6 | 申請日: | 2020-03-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6602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9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楊繼沖;馬鑫;葉聰;張勝倫;何濤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安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45C5/14 | 分類號: | A45C5/14;A45C7/00;A45C13/00;A45C13/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一種 基于 二維 整體 伸縮 智能 行李箱 | ||
1.一種基于二維整體伸縮式的智能行李箱,包括箱體外殼(1)、控制系統(tǒng)(2)和伸縮式整體框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統(tǒng)(2)安裝在箱體外殼(1)的上箱體Ⅳ(117)上部,所述上箱體Ⅳ(117)內(nèi)部安裝有伸縮式整體框架(3)。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二維整體伸縮式的智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體外殼(1)包括上箱體Ⅰ(105)、上箱體Ⅱ(107)、上箱體Ⅲ(115)、上箱體Ⅳ(117)、下箱體Ⅰ(102)、下箱體Ⅱ(110)、下箱體Ⅲ(111)和下箱體Ⅳ(120),所述上箱體Ⅰ(105)、下箱體Ⅰ(102)、上箱體Ⅳ(117)和下箱體Ⅳ(120)外殼有三層滑道,所述上箱體Ⅱ(107)、下箱體Ⅱ(110)、上箱體Ⅲ(115)和下箱體Ⅲ(111)外殼有兩層滑道,所述上箱體Ⅰ(105)與上箱體Ⅳ(117)用電控鎖Ⅱ(104)連接,所述下箱體Ⅰ(102)與下箱體Ⅳ(120)用電控鎖Ⅰ(101)連接,所述上箱體Ⅱ(107)與上箱體Ⅲ(115)用合頁Ⅱ(114)連接,所述下箱體Ⅱ(110)與下箱體Ⅲ(111)用合頁Ⅰ(112)連接,所述上箱體Ⅰ(105)外殼的外側(cè)滑道與前伸縮板Ⅱ(106)右部滑動連接,所述前伸縮板Ⅱ(106)左部與上箱體Ⅱ(107)外殼的外側(cè)滑道固接,所述上箱體Ⅱ(107)外殼的內(nèi)側(cè)滑道與前伸縮板Ⅲ(108)上部滑動連接,所述前伸縮板Ⅲ(108)下部與下箱體Ⅱ(110)外殼的內(nèi)側(c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前伸縮板Ⅲ(108)右部分別與上箱體Ⅰ(105)外殼和下箱體Ⅰ(102)外殼的內(nèi)側(c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下箱體Ⅱ(110)外殼的外側(cè)滑道與前伸縮板Ⅳ(109)左部固接,所述前伸縮板Ⅳ(109)右部與下箱體Ⅰ(102)外殼的外側(c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下箱體Ⅰ(102)外殼的中部滑道與前伸縮板Ⅰ(103)下部滑動連接,所述前伸縮板Ⅰ(103)上部與上箱體Ⅰ(105)外殼的中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上箱體Ⅲ(115)外殼的外側(cè)滑道與后伸縮板Ⅱ(116)右部固接,所述后伸縮板Ⅱ(116)左部與上箱體Ⅳ(117)外殼的外側(c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上箱體Ⅳ(117)外殼的中部滑道與后伸縮板Ⅰ(118)上部滑動連接,所述后伸縮板Ⅰ(118)下部與下箱體Ⅳ(120)外殼的中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下箱體Ⅳ(120)外殼的外側(cè)滑道與后伸縮板Ⅳ(119)左部滑動連接,所述后伸縮板Ⅳ(119)右部與下箱體Ⅲ(111)外殼的外側(cè)滑道固接,所述下箱體Ⅲ(111)外殼的內(nèi)側(cè)滑道與后伸縮板Ⅲ(113)的下部滑動連接,所述后伸縮板Ⅲ(113)左部分別與上箱體Ⅳ(117)外殼和下箱體Ⅳ(120)外殼的內(nèi)側(c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后伸縮板Ⅲ(113)上部與上箱體Ⅲ(115)外殼的內(nèi)側(cè)滑道滑動連接,所述上箱體Ⅲ(115)上部與可收縮帆布(121)左側(cè)固接,所述可收縮帆布(121)右側(cè)與發(fā)條彈簧(122)固接,所述發(fā)條彈簧(122)安裝在上箱體Ⅳ(117)內(nèi)部固定卡槽中,所述上箱體Ⅳ(117)上部與拉桿(123)外圈固接,所述拉桿(123)下部固定在下箱體Ⅳ(120)下部。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二維整體伸縮式的智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系統(tǒng)(2)包括控制盒(201),所述控制盒(201)內(nèi)裝有動力電源(202)、主控電路板(203)和控制面板(204)。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二維整體伸縮式的智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縮式整體框架(3)包括后支撐桿Ⅰ(302),所述后支撐桿Ⅰ(302)后部安裝在連接塊Ⅰ(301)前部,所述連接塊Ⅰ(301)固定在下箱體Ⅳ(120)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Ⅰ(301)左部安裝有電動伸縮桿Ⅰ(304),所述連接塊Ⅰ(301)上部安裝有電動伸縮桿Ⅱ(305),所述電動伸縮桿Ⅱ(305)上部與連接塊Ⅱ(308)下部固接,所述連接塊Ⅱ(308)固定在上箱體Ⅳ(117)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Ⅱ(308)前部安裝有后支撐桿Ⅱ(307),所述連接塊Ⅱ(308)左部與電動伸縮桿Ⅲ(309)右部固接,所述電動伸縮桿Ⅲ(309)左部安裝在連接塊Ⅳ(312)右部,所述連接塊Ⅳ(312)固定在上箱體Ⅲ(115)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Ⅳ(312)前部安裝有后支撐桿Ⅲ(313),所述連接塊Ⅳ(312)下部與電動伸縮桿Ⅳ(316)上部固接,所述電動伸縮桿Ⅳ(316)下部安裝在連接塊Ⅵ(319)上部,所述連接塊Ⅵ(319)固定在下箱體Ⅲ(111)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Ⅵ(319)右部與電動伸縮桿Ⅰ(304)左部固接,所述連接塊Ⅵ(319)前部安裝有后支撐桿Ⅳ(320),所述后支撐桿Ⅳ(320)前部與前支撐桿Ⅳ(321)后部可活動對接,所述前支撐桿Ⅳ(321)前部安裝在連接塊Ⅶ(322)后部,所述連接塊Ⅶ(322)固定在下箱體Ⅱ(110)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Ⅶ(322)上部安裝有從動伸縮桿Ⅱ(317),所述從動伸縮桿Ⅱ(317)上部與連接塊Ⅴ(315)下部固接,所述連接塊Ⅴ(315)固定在上箱體Ⅱ(107)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Ⅴ(315)后部安裝有前支撐桿Ⅲ(314),所述前支撐桿Ⅲ(314)后部與后支撐桿Ⅲ(313)前部可活動對接,所述連接塊Ⅴ(315)右部與從動伸縮桿Ⅰ(311)左部固接,所述從動伸縮桿Ⅰ(311)右部安裝在連接塊Ⅲ(310)左部,所述連接塊Ⅲ(310)固定在上箱體Ⅰ(105)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Ⅲ(310)后部安裝有前支撐桿Ⅱ(306),所述前支撐桿Ⅱ(306)后部與后支撐桿Ⅱ(307)前部可活動對接,所述連接塊Ⅲ(310)下部與從動伸縮桿Ⅲ(318)上部固接,所述從動伸縮桿Ⅲ(318)下部安裝在連接塊Ⅷ(324)上部,所述連接塊Ⅷ(324)固定在下箱體Ⅰ(102)內(nèi)部,所述連接塊Ⅷ(324)左部安裝有從動伸縮桿Ⅳ(323),所述從動伸縮桿Ⅳ(323)左部與連接塊Ⅶ(322)右部固接,所述連接塊Ⅷ(324)后部安裝有前支撐桿Ⅰ(303),所述前支撐桿Ⅰ(303)后部與后支撐桿Ⅰ(302)前部可活動對接。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安徽理工大學,未經(jīng)安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39792.6/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