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及其加工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34576.2 | 申請日: | 2020-03-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1504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1 |
| 發明(設計)人: | 史連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江中連經編紡織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32B9/02 | 分類號: | B32B9/02;B32B9/04;B32B27/02;B32B27/12;B32B27/34;B32B27/40;B32B9/00;B32B27/32;B32B15/02;B32B15/14;B32B33/00;B32B38/08;B32B38/16;B32B37/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抗菌 紫外 線型 坯布 及其 加工 工藝 | ||
1.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包括基層(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層(1)底端設置有彈性層(2),所述基層(1)頂端設置有抗菌層(3),所述抗菌層(3)頂端設置有防輻射層(4),所述防輻射層(4)頂端設置有耐磨層(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層(1)為棉纖維層,所述耐磨層(5)為尼龍纖維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輻射層(4)為防輻射緯線(6)與防輻射經線(7)編織而成,所述防輻射緯線(6)由聚丙烯纖維(8)與竹纖維(9)混紡而成,所述防輻射經線(7)由金屬纖維(10)與碳纖維(11)混紡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層(2)為彈性絲線編織而成,所述彈性絲線包括錦綸纖維(14),所述錦綸纖維(14)外周包裹有改性聚氨酯纖維(15),所述抗菌層(3)為活性炭纖維(12)與蠶絲蛋白纖維(13)編織而成。
5.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通過噴氣式織機編織棉纖維得到基層(1),通過噴氣式織機編織尼龍纖維得到耐磨層(5);
S2、將聚丙烯纖維(8)與竹纖維(9)混紡得到防輻射緯線(6),將金屬纖維(10)與碳纖維(11)混紡得到防輻射經線(7),將防輻射緯線(6)與防輻射經線(7)編織成為半成品防輻射層,在半成品防輻射層外表面涂覆防輻射劑,隨后置于30-40℃下烘干,得到防輻射層(4);
S3、將活性炭纖維(12)與蠶絲蛋白纖維(13)混紡編織得到半成品抗菌層,將半成品抗菌層燒毛、精練漂白、脫水后,浸泡在抗菌劑中20-40min,取出置于40-50℃環境下烘干,得到抗菌層(3);
S4、在錦綸纖維(14)的外周涂覆改性聚氨酯紡絲液,經高溫干燥、卷繞成型后得到彈性絲線,使用彈性絲線編織得到彈性層(2);
S5、將彈性層(2)、基層(1)、抗菌層(3)、防輻射層(4)、耐磨層(5)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依次疊加,通過熱定型熔融復合成為整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S2中所述防輻射劑包括20-40重量份的硝酸銀溶液、5-7重量份的納米銀溶液、10-15重量份的酒石酸溶液、10-20重量份的七葉皂苷溶液。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S3中所述抗菌劑包括20-40重量份的硝酸銅溶液、20-40重量份的硝酸鋅溶液、50-70重量份的氨水。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抗菌防紫外線型白織坯布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S4中所述改性聚氨酯紡絲液包括30-50重量份的聚氨基甲酸酯、1-10重量份的納米二氧化鈦、20-30重量份的甲基異噻唑啉酮、0.5-1重量份的二甲基甲酰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江中連經編紡織有限公司,未經吳江中連經編紡織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34576.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