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真空夾具真空度保壓檢測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28830.8 | 申請日: | 2020-0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8957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0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川;李向娜;胡金輝;易拔群;李強華;胡天兵;郭建同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L21/00 | 分類號: | G01L2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毛光軍 |
| 地址: | 610092***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真空 夾具 度保壓 檢測 系統 方法 | ||
本申請涉及機加工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真空夾具真空度保壓檢測系統及方法,系統包括真空工裝平臺,真空工裝平臺由若干獨立的真空工裝單元構成,還包括主真空負壓輸出端檢測裝置、主真空負壓末端檢測裝置、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以及遠端負壓檢測裝置,所述主真空負壓輸出端檢測裝置、主真空負壓末端檢測裝置以及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位于真空管路主路上,所述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真空工裝單元、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以及遠端負壓檢測裝置位于真空管路支路上。本申請可實現真空工裝的分段保壓檢測,檢測效果好,工作效率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真空夾具真空度保壓檢測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在數控加工中,為滿足薄壁零件的加工要求,通常采用真空夾具進行固持。因此,在其加工線上,設置有形狀大小各異的真空夾具,在這些真空夾具的使用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1.僅設置一個真空報警器,不能有效監控整體管路的真空度;2.無法監控真空夾具遠端真空負壓值;3.當真空度出現不足時,由于其設置在加工線上,因此無法高效排查真空夾具及管路的問題所在,特別費時和費力。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本發明旨在于提供一種真空夾具真空度高效檢測及故障區域排查的系統和方法,以解決真空工裝在使用過程中監控不到位、故障區域排查不便等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真空夾具真空度保壓檢測系統,包括真空工裝平臺,真空工裝平臺由若干獨立的真空工裝單元構成,還包括主真空負壓輸出端檢測裝置、主真空負壓末端檢測裝置、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以及遠端負壓檢測裝置,所述主真空負壓輸出端檢測裝置、主真空負壓末端檢測裝置以及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位于真空管路主路上,所述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真空工裝單元、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以及遠端負壓檢測裝置位于真空管路支路上。
優選地,所述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第二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第三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以及第四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所述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包括第一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第二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以及第三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所述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包括第一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第二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和第三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所述遠端負壓檢測裝置包括第一遠端負壓檢測裝置、第二遠端負壓檢測裝置和第三遠端負壓檢測裝置。
一種真空夾具真空度保壓檢測方法,采用前述所述的真空夾具真空度保壓檢測系統,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關閉所有真空管路支路上的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和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
S2.打開真空泵,查看主真空負壓輸出端檢測裝置的監測值,并根據上述監測值判斷主真空負壓輸出是否正常;
S3.查看主真空負壓末端檢測裝置的監測值,并將其監測值與主真空負壓輸出端檢測裝置的監測值進行比較,若兩者的差值在要求范圍內,則判定真空管路主路正常;若兩者的差值超出要求范圍,則判定真空管路主路異常;
S4.關閉第二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第三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和第四真空管路主路控制閥,打開第一近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以及第一遠端真空工裝平臺控制閥,查看第一遠端負壓檢測裝置的監測值,并將其監測值與主真空負壓輸出端檢測裝置的監測值進行比較,若兩者的差值在要求范圍內,則判定該條真空管路支路正常,并按此方法依次檢測后續的真空管路支路;若兩者的差值超出要求范圍,則判定該條真空管路支路異常,并進入步驟S4.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2883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