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椎動脈手術用分離鉗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25727.8 | 申請日: | 2020-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8455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22 |
| 發明(設計)人: | 肖建如;萬維;楊興海;魏海峰;趙劍;矯健;劉玉杰;許克寒;鐘南哲;劉鐵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長征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B17/28 | 分類號: | A61B17/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師事務所 31272 | 代理人: | 吳軼淳 |
| 地址: | 20000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椎動脈 手術 分離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椎動脈手術用分離鉗,包括兩支鉗桿,且兩支所述鉗桿之間鉸接,所述鉗桿包括鉗桿頭部、鉗桿中部和鉗桿柄部;所述鉗桿頭部與鉗桿中部之間形成第一夾角,且所述第一夾角為鈍角,所述鉗桿頭部與鉗桿中部平滑過渡連接;所述鉗桿中部與鉗桿柄部之間形成第二夾角,且所述第二夾角為鈍角,所述鉗桿中部和鉗桿柄部平滑過渡連接;所述第一夾角和第二夾角大致相等。本發明可以避免握持鉗桿柄部時手對視線的遮擋,提高醫務人員的操作準確度和靈活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椎動脈手術用分離鉗。
背景技術
椎動脈起于鎖骨下動脈第一段上壁,發出后穿經第6頸椎以上的橫突孔,在寰椎側塊后方向內側彎曲,穿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形成椎基底動脈系統,供應大腦后40%的血液。由于椎動脈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頸椎腫瘤手術中常需要對其進行顯露、游離和保護。頸椎前入路的手術野范圍小,且椎動脈解剖位置特殊,橫突孔狹小,毗鄰脊髓及頸神經根,目前常用的分離鉗受鉗身及鉗頭部結構的角度所限,難以對其進行準確、有效的分離和松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提出一種椎動脈手術用分離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提供一種椎動脈手術用分離鉗,包括兩支鉗桿,且兩支所述鉗桿之間鉸接,所述鉗桿包括鉗桿頭部、鉗桿中部和鉗桿柄部;所述鉗桿頭部與鉗桿中部之間形成第一夾角,且所述第一夾角為鈍角,所述鉗桿頭部與鉗桿中部平滑過渡連接;所述鉗桿中部與鉗桿柄部之間形成第二夾角,且所述第二夾角為鈍角,所述鉗桿中部和鉗桿柄部平滑過渡連接;所述第一夾角和第二夾角大致相等。
優選的,所述第一夾角為135-150度。
優選的,所述第二夾角為135-150度。
優選的,所述鉗桿頭部包括一體成型的前半部、中半部和后半部;所述前半部為直形結構,所述中半部為圓弧形結構,所述后半部為直形的鉤尖結構,所述鉤尖與所述鉗桿中部平行或與所述鉗桿中部呈15-30度的夾角,所述鉤尖的長度為2-3mm。
優選的,兩個所述鉗桿頭部的內部為無損傷鉗夾齒紋。
優選的,所述鉗桿中部的長度為10-15厘米。
優選的,所述鉗桿柄部的長度為5-10厘米。
優選的,所述鉗桿柄部末端設置有手指孔環。
本發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本發明通過將鉗桿分為鉗桿頭部、鉗桿中部和鉗桿柄部,鉗桿頭部與鉗桿中部之間形成第一夾角,且第一夾角為鈍角,鉗桿中部與鉗桿柄部之間形成第二夾角,且第二夾角為鈍角,可以避免握持鉗桿柄部時手對視線的遮擋,提高醫務人員操作分離鉗的準確度和靈活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中椎動脈手術用分離鉗的示意圖;
其中的各附圖標記為:
1-鉗桿頭部;11-前半部;12-中半部;13-后半部;2-鉗桿中部;3-鉗桿柄部;4-第一夾角;5-第二夾角;6-手指孔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和具體的介紹,以使更好的理解本發明,但是下述實施例并不限制本發明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長征醫院,未經上海長征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2572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