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具有納米結構和γ`相復合結構的鎳基合金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22447.1 | 申請日: | 2020-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0865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8 |
| 發明(設計)人: | 張勇;吳豪;袁圣云;姜智浩;馮天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22F1/10 | 分類號: | C22F1/10;C22C19/05;C22C30/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顯國;鄒偉紅 |
| 地址: | 210094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納米 結構 復合 合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納米結構和γ'相復合結構的鎳基合金及其制備方法,涉及納米結構金屬材料技術領域。該鎳基合金表層的組織含有尺寸被細化的γ'相,所述缺陷為層錯,孿晶和納米晶,且γ'相尺寸被細化的程度不一樣。該方法是先后利用不同道次的表面機械滾壓處理含γ'相的鎳基合金,從而在鎳基合金表層制備不同細化程度的γ'相,所述γ'相元素富集區域尺寸分布在13~40 nm,該結構的微觀硬度在5.4~6.8 GPa之間,微觀硬度是表面處理前鎳基合金的1.1~1.4倍,不僅從整體上提高了鎳基合金的強度,還可以得到符合不同強度要求的鎳基合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納米結構金屬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納米結構和γ'相復合結構的鎳基合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鎳基合金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發動機,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和核工業等諸多領域。鎳基合金中存在的主要相結構有γ相、γ'相和碳化物等,人們通過在合金中添加不同類型及濃度的強化元素,來試圖提高合金的強度,這些合金元素一般起到固溶強化、第二相強化和晶界強化等作用,但可能會造成合金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變。除此以外,人們還試圖通過對鎳基合金進行塑性變形處理,在合金體系中引入各類缺陷結構來提高合金的強度,但難以避免的是要犧牲合金的塑性及熱穩定性。
文獻Zhang HW, Huang X, Hansen N.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alparameters and flow stresses toward limits in nickel deformed to ultra-highstrains[J]. Acta Materialia, 2008, 56(19): 5451-5465.中Zhang HW等人利用高壓扭轉 (High Pressure Torsion) 工藝處理純鎳,細化后的晶粒尺寸為50 – 100 nm,材料的硬度達到3.6 GPa。
文獻Luo ZP, Zhang HW, Hansen N, Lu K. Quantification of themicrostructure of high purity nickel subjected to dynamic plastic deformation[J]. Acta Materialia, 2012, 60(3):1322-1333.中Luo ZP等人利用動態塑性變形(Dynamic Plastic Deformation) 工藝處理純鎳,應變速率達到102– 103 s-1,晶粒得以顯著細化,處理后材料的硬度達到2.9 GPa。
文獻Liao ZR, Polyakov M, Diaz O G, et al. Grain refinement mechanismof nickel-based superalloy by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Mechanical machiningcase[J]. Acta Materialia, 2019, 180:2–14.中提到Liao ZR等人利用機械加工(Mechanical Machining) 工藝處理S135H鎳基合金,在樣品表層得到厚度為~ 3 – 4 μm的“白層”,這一區域原本尺寸為~ 3 μm的大γ'相發生部分溶解,原本尺寸為 ~ 400 nm和20nm的小γ'相發生全部溶解,該材料的微觀硬度約為6.2 GPa。該方法處理后的鎳基合金表層強度較高,但是表層厚度過淺,且難以控制該區域γ'相溶解于基體的程度。
基于塑性變形技術可以在純鎳及鎳基合金上細化晶粒,進而提高材料的強度。但往往隨之帶來材料變形程度不夠或難以調控,強度的提升要以犧牲塑性作為代價等弊端。例如軋制、激光脈沖沖擊、表面機械研磨處理和表面機械碾壓處理等技術,在處理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低處理效率、低能量利用率、處理層結構不均勻和較高的表面粗糙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類金屬材料的推廣和應用。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理工大學,未經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2244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