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終端及基站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14901.9 | 申請日: | 2020-0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8184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08 |
| 發明(設計)人: | 孫軍帥;劉光毅;黃宇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1812 | 分類號: | H04L1/1812;H04L1/1829;H04L1/1867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姜精斌 |
| 地址: | 100053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數據傳輸 方法 終端 基站 | ||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終端及基站,其中,所述終端包括非接入層和接入層,所述接入層包括:層3的用戶面功能;層2的包處理功能;以及,層1的物理層功能;其中,所述用戶面功能,用于從非接入層接收第一數據包,并將所述第一數據包向層2發送至少一次;以及,從層2接收第二數據包,并將所述第二數據包發送給所述非接入層;所述包處理功能,用于接收所述用戶面功能發送的第一數據包,并通過物理層功能進行發送;以及,從物理層功能接收第二數據包,并發送給所述用戶面功能。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TCP/IP下探的集中式無線接入層協議棧的實現方案,能夠滿足下一代移動通信的需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移動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終端及基站。
背景技術
自洽(self-consistent)性,簡單地說就是按照自身的邏輯推演的話,自己可以證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錯誤的。科學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于客觀基礎上,反之則建立于主觀之上,最終歸屬不可證偽與證明,一個不能夠滿足自洽性的理論或者方法顯然是不攻自破的。
內生人工智能(Native?AI)的概念目前被廣泛提及,在無線網絡中使用AI工具進行無線網絡的無線資源優化。下一代無線網絡面臨著更復雜的應用場景,如果能夠運用AI工具更好的服務用戶,能夠極大的提高用戶體驗。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終端及網絡設備,提供了一種基于TCP/IP下探的集中式無線接入層協議棧的實現方案,能夠滿足下一代移動通信的需求。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至少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應用于終端,所述終端包括非接入層和接入層,其中,所述接入層包括:層3的用戶面功能;層2的包處理功能;以及,層1的物理層功能;所述數據傳輸方法包括:
通過所述用戶面功能,從非接入層接收第一數據包,并將所述第一數據包向層2發送至少一次;以及,從層2接收第二數據包,并將所述第二數據包發送給所述非接入層;
通過所述包處理功能,接收所述用戶面功能發送的第一數據包,并通過物理層功能進行發送;以及,從物理層功能接收第二數據包,并發送給所述用戶面功能。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所述接入層還包括:
層3的無線資源控制RRC層;以及,
層2的媒體接入控制MAC層;
所述方法還包括:
通過所述RRC層,對所述用戶面功能和/或所述包處理功能進行控制;
通過所述MAC層調度和/或控制所述包處理功能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
通過所述RRC層,接收層2和/或層1發送的鏈路質量檢測參數,產生鏈路控制/鏈路配置命令,以及控制/配置所述用戶面以及對等的協議層功能,其中,所述鏈路控制/鏈路配置命令包括以下命令中的至少一種:鏈路功能選擇命令、鏈路功能配置命令、鏈路選擇命令和鏈路配置命令。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進一步由所述MAC層執行以下處理中的一種或多種:
監測層2發送的數據是否被對端設備成功接收;
將層2發送的數據的成功或失敗的統計信息上報給所述用戶面功能;
根據層2發送的數據包是否發送成功,通知所述用戶面功能清空或不清空對應的數據包;
根據不同的物理資源,實現對應的HARQ進程,并控制每個HARQ進程的狀態參數;
選擇終端與對端設備之間的空口鏈路;
在重傳數據包時,根據傳輸情況重構MAC?PDU。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14901.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重卡汽車AGV設備的工裝夾具
- 下一篇:磁共振造影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