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馬達致動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11554.4 | 申請日: | 2020-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9775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22 |
| 發明(設計)人: | 藤井健太郎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京零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K7/116 | 分類號: | H02K7/116 |
| 代理公司: | 永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任玉敏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馬達 致動器 | ||
本發明提供一種馬達致動器,其能夠在不使馬達形狀大以及馬達轉速大的情況下得到高的驅動力,且整體上小型。本發明的馬達致動器(1)具有一對馬達(10a、10b)、一對動力齒輪(11a、11b)和一對傳遞齒輪(20a、20b)。(11a)與(20a)、(11b)與(20b)嚙合,并且(20a)與(20b)也嚙合。在一方的傳遞齒輪(20b)上設置有旋轉軸與(20b)相同的蝸桿(22),與蝸輪(30)嚙合而驅動輸出軸(31)。馬達(10a、10b)以輸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排列配置,且向相反方向旋轉。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例如用于使小型按摩機動作的馬達致動器。
背景技術
這種馬達致動器通過多個齒輪來減小作為動力源的一個馬達的旋轉來驅動輸出軸。此時,為了增大減速比,有時使用蝸桿和蝸輪。
在圖7中示出了現有例中的馬達致動器70的結構。馬達71具備旋轉自如的軸72,軸72上壓入有蝸桿73,該蝸桿73與蝸輪74嚙合。蝸輪74的旋轉在輸出齒輪75被減速的同時傳遞,在輸出軸76產生必要的驅動轉矩。
在這種結構的馬達致動器中,在想要增加輸出轉矩時,采用增加馬達的旋轉力本身的方法和增大齒輪之間的減速比的方法。但是,在前者的方法中,存在馬達形狀變大且隨之振動也增大的缺點。另外,在后者的方法中存在如下缺點,與減速比變大相應地需要增加馬達的轉速,由于噪音的頻率提高,因此使用者的不適感變強。
因此,作為防止馬達的大型化且不增加馬達的轉速而增加輸出轉矩的方法,提出了組合使用多臺馬達的方案。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馬達致動器具有多臺馬達、設置于馬達的各輸出的各輸出齒輪、和與該輸出齒輪直接或間接地連結的最終齒輪,以各輸出齒輪的旋轉力在即將傳遞到最終齒輪之前為相同方向且相同速度的方式控制馬達。因此,能夠確保最終所需的輸出轉矩,并且能夠實現整體的薄型和小型化。
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致動器通過在成為最終的輸出(旋轉軸)的一個蝸輪上嚙合設置在兩個馬達的各輸出軸上的蝸桿,從而利用兩個馬達對一個旋轉軸進行驅動控制。因此,能夠在不使致動器、齒輪大型化的情況下穩定地使用,另外,通過將一方用于制動,也能夠容易地進行制動控制。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98944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15303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馬達致動器由于馬達、輸出齒輪、輸出軸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因此作為馬達致動器整體,特別是馬達的軸向的形狀變大。另外,由于齒輪全部由正齒輪構成,因此存在如下問題,由于不具有自鎖機構,而想要將被驅動對象固定在規定的位置時需要制動器或離合器這樣的機構。
另外,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致動器由于將兩個蝸桿直接與作為輸出軸的蝸輪嚙合,因此馬達的接近配置變得困難,成為相互隔著輸出軸而向相反方向的設置,因此馬達的軸向上的形狀變大。另外,存在如下問題,一般蝸桿中的旋轉力的傳遞為低效率,且偏差大,因此從兩個蝸桿向一個蝸輪的旋轉力的傳遞容易產生不平衡,這有可能導致效率的降低、動作不穩定。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使使用兩臺馬達來使輸出軸的旋轉力變大,也不會增大作為馬達致動器整體的形狀以及噪聲頻率的馬達致動器。
以下,記載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的本發明的方式。此外,以下記載的各方式中的各構成要素能夠盡可能地以任意的組合來采用。另外,本發明的方式或者技術特征并不限定于以下記載的內容,其包括基于說明書整體以及附圖所記載的技術特征、或者從這些記載能夠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把握的發明思想而被認知的內容。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馬達致動器的特征在于,具備:
一對馬達,具有旋轉自如地被保持的軸;
一對動力齒輪,一個個地分別與所述軸固定安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京零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東京零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1155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