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普魯蘭短梗霉發酵產物及其制法及減少真菌病害的微生物制劑與減少農產品真菌病害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08381.0 | 申請日: | 2020-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8789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洪怡芳;黃喬盈;劉桂郁;賴進此 | 申請(專利權)人: |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N1/14 | 分類號: | C12N1/14;A01N63/36;A01P3/00;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向勇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普魯蘭短梗霉 發酵 產物 及其 制法 減少 真菌 病害 微生物 制劑 農產品 方法 | ||
本公開提供一種普魯蘭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發酵產物,其中普魯蘭短梗霉的發酵產物的形成方法,包括:將至少一種普魯蘭短梗霉以培養基進行發酵培養,以形成發酵液,其中培養基成分包括:酵母萃取物;麥芽萃取物;消化蛋白(Peptone);以及右旋糖(dextrose)。本公開亦提供一種普魯蘭短梗霉的發酵產物的制備方法,一種微生物制劑及一種減少農產品的真菌病害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提供一種普魯蘭短梗霉的發酵產物及其制備方法。本公開另提供一種微生物組成。本公開又提供一種減少農產品的真菌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交界,氣候溫暖潮濕,農產品于采收后到配送至銷售市場、由消費者購買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侵染型真菌病原菌 (postharvest fungalpathogen)的感染,而造成農產品腐壞。為了避免農產品于采收后的配送過程中的損害,采收后的病害防治與延長保鮮處理是重要的課題。
目前主要的采收后病害防治與延長保鮮技術主要可分為物理、化學與微生物法。物理抑菌保鮮方式是在運送過程中維持低溫以避免微生物孳生。此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學物質,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儀器設施的投資成本高,且需消耗大量電力,較難普及應用。
化學法是使用化學物質達到抑菌的效果,雖然不需使用儀器設備因此價格低廉,且化學物質的效果顯著,然而化學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上,人體食用后恐有造成毒性的潛在風險,會造成環境及健康問題。
相較于上述方法,微生物法使用源自微生物產生的物質達到抑菌目的,例如微生物來源的乳酸鏈球菌素(Nisin)、ε-聚賴氨酸(ε-Polylysine)、納他霉素(Natamycin)等(Xing et al.,2015,Liu et al.,2015)。微生物法主要要求天然、安全,目前已逐步取代物理或化學方式,但多數微生物抗菌范圍較小,對病原菌的控制效果受到局限。
有研究指出,利用微生物防治農產品收獲后病害的機制主要可分類為1) 病原菌的營養競爭、2)誘導宿主產生抗病性、或3)微生物本身分泌水解酵素,分解病原菌細胞壁,因而抑制病原菌生長(Davide and Samir,2016)。此外,亦有研究指出1%普魯蘭短梗霉胞外多糖可以降低油桃的失重率和腐爛率,保持果實光澤,達到較好的保鮮效果(歐陽等,2010)。然而,目前尚無針對中國臺灣常見的侵染型真菌病害,例如青霉病、炭疽刺盤孢病、灰霉病等的微生物型抑菌保鮮劑。
現有的微生物雖大致符合需求,然而其為單方劑型對病原菌適用范圍窄,因此需要能廣效抑菌的微生物。
發明內容
本公開提供一種普魯蘭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發酵產物,其中普魯蘭短梗霉的發酵產物的形成方法,包括:將至少一種普魯蘭短梗霉以培養基進行發酵培養,以形成發酵液,其中于該培養基成分包括,包括:酵母萃取物;麥芽萃取物;消化蛋白(peptone);以及右旋糖(dextrose)。
本公開還提供一種減少真菌病害的微生物制劑,包括:如前述的普魯蘭短梗霉的發酵產物,其中減少真菌病害的微生物組成具有減少由真菌造成的真菌病害的功效。
本公開另提供一種發酵產物的制備方法,系使用如前述的普魯蘭短梗霉的發酵產物。
本公開又提供一種減少農產品的真菌病害的方法,將前述的微生物制劑施作于一農產品。
本公開再提供一種新穎的普魯蘭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其為在2018年10月26日保藏于中國臺灣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的普魯蘭短梗霉,其保藏編號為BCRC 930198。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未經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0838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