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指脈氧體積描記波監測下的雙氣囊橈動脈壓迫器及其減壓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07944.4 | 申請日: | 2020-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6527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2 |
| 發明(設計)人: | 周曉美;馮璇;由倍安;孫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 |
| 主分類號: | A61B17/135 | 分類號: | A61B17/135;A61B5/145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嵐智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郭智 |
| 地址: | 266011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指脈氧 體積 描記波 監測 氣囊 橈動脈 壓迫 及其 減壓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經橈動脈冠脈造影或介入術后橈動脈壓迫止血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指脈氧體積描記波監測下的雙氣囊橈動脈壓迫器及其減壓方法。包括腕帶和指脈氧監測儀,所述腕帶上設有橈動脈壓迫氣囊,尺動脈壓迫氣囊,以及用于氣囊充氣的微型氣泵,所述橈動脈壓迫氣囊和尺動脈壓迫氣囊的內別安裝有氣壓傳感器。其減壓方法為通過指脈氧監測儀是否出現曲線波形來判斷橈動脈壓迫器是否為開放式止血,并以波形為依據進行橈動脈壓迫器的減壓。在該指脈氧體積描記波監測下的雙氣囊橈動脈壓迫器及其減壓方法中,遵循開放式止血理念,壓迫面積更為精準,壓迫力度更為精準,解壓時間更為精確,降低橈動脈閉塞和橈動脈狹窄的發生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經橈動脈冠脈造影或介入治療術后橈動脈壓迫止血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指脈氧體積描記波監測下的雙氣囊橈動脈壓迫器及其減壓方法。
背景技術
經橈動脈冠脈造影或介入治療術后穿刺部位局部加壓是止血的常用方法,然而,術后壓力過大或時間過長均可以導致局部內皮細胞損傷、血流緩慢,局部高凝狀態,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傳統的橈動脈壓迫器為防止出血,壓迫力度相對較大,且減壓時間相對固定,通常情況下術后每兩小時減壓一次,然而這種方式未見科學理論依據。傳統壓迫器壓迫止血往往出現穿刺處腫脹、麻木、疼痛等不適甚至發生橈動脈閉塞。由于手掌為橈動脈和尺動脈雙重供血,即使患者術后出現了橈動脈閉塞,亦很少出現手部缺血、壞死及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因此橈動脈閉塞很難被觀察到。一旦出現橈動脈閉塞可能會限制橈動脈成為再次PCI術的入徑血管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動脈橋血管。因此,降低術后橈動脈閉塞的發生率需要高度重視。研究證實開放式止血可降低橈動脈閉塞發生率,開放式止血的概念為既保證穿刺血管有血流通過,又可實現穿刺點受壓不出血,本發明遵循以上原理設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指脈氧體積描記波監測下的雙氣囊橈動脈壓迫器及其減壓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一方面,一種指脈氧體積描記波監測下的雙氣囊橈動脈壓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腕帶1和與所述腕帶相連的指脈氧監測儀2,所述腕帶1上設有橈動脈壓迫氣囊152,尺動脈壓迫氣囊153,以及用于橈動脈壓迫氣囊152充氣的第一微型氣泵3和用于尺動脈壓迫氣囊153充氣的第二微型氣泵4,所述橈動脈壓迫氣囊152和尺動脈壓迫氣囊153內分別安裝有一個氣壓傳感器6,所述腕帶1與所述指脈氧監測儀2之間通過無線方式進行數據傳輸,亦可通過數據線進行數據傳輸。
所述腕帶1包括第一帶體11和第二帶體12,所述第一帶體11上設置刺面魔術貼和毛面魔術貼二者其一,所述第二帶體12上設置刺面魔術貼和毛面魔術貼二者其二。
所述腕帶1的外表面安裝有氣囊鑲嵌板15,所述氣囊鑲嵌板15的內部開設有一對與氣囊鑲嵌板15相通的鑲嵌槽151,其中一個所述鑲嵌槽151內嵌設有橈動脈壓迫氣囊152,另一個所述鑲嵌槽151內嵌設有尺動脈壓迫氣囊153。
所述橈動脈壓迫氣囊152和尺動脈壓迫氣囊153的外壁分別安裝有魯爾接頭154,所述魯爾接頭154的一端連通有第一軟管31和第二軟管32,橈動脈壓迫氣囊152通過第一軟管31連接第一微型氣泵3,尺動脈壓迫氣囊153通過第二軟管32連接第二微型氣泵4。
所述指脈氧監測儀2一端有接口。可實現數據線連接下所述指脈氧監測儀2與腕帶1的可拆卸。
所述指脈氧監測儀2中嵌有主控模塊21,包括波形顯示模塊、波形采集模塊、無線發射模塊。
所述腕帶1中嵌有主控模塊16,包括無線接收模塊、微型氣泵控制模塊、氣囊壓力采集模塊、數據采集模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未經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0794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