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風能懸浮式碳纖維復合立體生態浮床除藻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07903.5 | 申請日: | 2020-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394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21 |
| 發明(設計)人: | 曾國明;魏奇科;張茂蘭;劉小琬;孫偉;張金璽;陳秀玲;汪偉;解子強;陳添翼;譚淼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3/34;C02F103/16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華 |
| 地址: | 400084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風能 懸浮 碳纖維 復合 立體 生態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風能懸浮式碳纖維復合立體生態浮床除藻裝置,包括生態浮床,生態浮床上設有風能發電裝置和用于除藻的紫外線發射器;浮床上還設有噴泉泵和食藻蟲網框,噴泉泵的進水管管口低于浮床的下表面以便抽水;食藻蟲網框連接于浮床的下表面以便食藻蟲的寄居生長并用于除藻;生態浮床下方還連接有活性碳纖維生態膜;風能發電裝置電連接紫外線發射器和噴泉泵以供電。本發明在生態浮床和紫外線除藻的基礎上,增加了化學和生物的除藻方式;通過噴水泵,增加水動力,提高水體中氧氣的含量;食藻蟲網框可以讓食藻蟲寄居和生長,并利用其起到除藻功效;活性碳纖維生態膜利于微生物的附著,凈化水質。可取得更好、更全面的持續治理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化學冶金類中水的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能懸浮式碳纖維復合立體生態浮床除藻裝置。
背景技術
湖泊與河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水資源。但目前,水體富營養化問題頻繁出現,水體中營養物質增加,引起浮游植物過量生長(藻華現象)及整個水體生態平衡改變的污染現象,水體富營養化和由其導致的藻類泛濫嚴重影響水體生態,周邊環境,甚至威脅自然生態系統,尋求高效的、安全的、低能耗控制藻華的方案具有重大意義。
除藻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物理除藻、化學除藻或生物除藻?;瘜W方法包括投加藥劑法、粘土絮凝法、預氧化法及活性炭法等,但其對水生生態的破壞較大。生物除藻雖然生態安全性較好,但其治理周期較長,治理效果緩慢;物理法雖存在治理效果不徹底的問題,但因其見效快、操作簡便,還是常被采納,如CN 206375731 U涉及的風能供電,超聲波和植物帶除藻的方式;也有如CN 206751463 U涉及的太陽能供電,紫外線和植物帶除藻的方式;還有如CN 206666189 U涉及的風能供電,紫外線和植物帶除藻的方式;還有如CN206666192 U涉及的太陽能供電,超聲波除藻的方式;以及如CN 206799209 U涉及的多種供電形式,超聲波和植物帶除藻的方式等等。
但常見的結構在使用中還是暴露出治理、除藻的方式單一,功能設計不夠完善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優化改進。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風能懸浮式碳纖維復合立體生態浮床除藻裝置,避免現有的常見結構治理、除藻的方式單一,功能設計不夠完善的問題,取得更好的持續治理效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風能懸浮式碳纖維復合立體生態浮床除藻裝置,包括生態浮床,所述生態浮床上設有風能發電裝置和用于除藻的紫外線發射器;所述風能發電裝置包括能量轉換主體,所述能量轉換主體設于豎向桿的上端并通過豎向桿連接在生態浮床上,所述能量轉換主體通過逆變器與下方的蓄電池電連接;在豎向上,能量轉換主體與逆變器之間設有水平防護板以用于保護逆變器和蓄電池,水平防護板連接于生態浮床上;所述生態浮床上還設有噴泉泵和食藻蟲網框,所述噴泉泵的進水管管口低于生態浮床的下表面以便抽水,噴泉泵的噴水口朝向遠離蓄電池的方向;所述食藻蟲網框連接于生態浮床的下表面以便食藻蟲的寄居生長并用于除藻;蓄電池電連接所述紫外線發射器和噴泉泵以供電。
進一步完善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生態浮床下方還連接有活性碳纖維生態膜。
進一步地,所述活性碳纖維生態膜連接于食藻蟲網框上,呈掛簾式結構,活性碳纖維生態膜的下端連接有防浮墜物。
進一步地,所述噴泉泵設于生態浮床的上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水平防護板通過豎向桿連接于生態浮床上。
進一步地,所述生態浮床為呈環狀的整體結構浮床,所述豎向桿和其上端對應的能量轉換主體為至少兩組并沿周向均布設在生態浮床上,所有豎向桿和水平防護板相連以提高結構強度,所有能量轉換主體均通過逆變器電連接至蓄電池,逆變器、蓄電池和紫外線發射器位于生態浮床的中部以便保護和除藻;噴泉泵的數量為若干,沿生態浮床周向間隔設置并位于生態浮床的外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0790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恒壓供水系統
- 下一篇:一種可切換模具類型的自動鑄造設備





